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机器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225页(1158字)

用来转换或利用机械能的机构。

通常分为三部分:发动机、传动机和工具机。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它把自然界的能或其他非机械能变为机械能,如水车、风磨、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传动机由飞轮、转轴、齿轮、涡轮、杆、绳索、皮带、联结装置以及各种各样的附件组成。

它调节运动,在必要时改变运动的形式(例如把垂直运动变为圆形运动),把运动分配并传送到工具机上。

工具机接受机械能以完成生产过程即抓住劳动对象并按照一定目的来改变它(改变工件的物理性质、状态、形状或位置),如各种机床、起重机、纺织机等。所有发达的机器总体,都由前述三个部分组成。

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1764-1767年英国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1765年珍妮纺纱机已能同时使用16-18个纱锭。同一工具机同时使用的工具数量,摆脱了手工工具所受的工人器官的限制。工具机的发展,使得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1769年瓦特研究发明了单向式蒸汽机,1782年又制成双向式蒸汽机。

1785年棉纺工厂开始使用蒸汽机,以后棉织工厂也开始使用。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到十九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机器在英国工业领域中被普遍地采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机器大工业时期和以手工业为基础的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是两个重大的本质上不同的时期。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加深。

机器并不是劳动产品价值的源泉。

在新产品价值形成上,机器转移到商品上的价值,仅仅以其自身原有的价值为限。马克思把机器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形态的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低廉化,相对地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因而机器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但机器的发展同时使定量的资本所雇用工人的人数相对减少,即以机器代替工人,使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相对下降,这又推动资本家拚命延长工作日,加强劳动强度,广泛地使用童工女工,同时又强化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把机器大工业称之为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机器掌握整整一个生产部门,它就不再是单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正是表现为大工业的特有的产物。”(23·558)

机器的广泛使用,还使资本主义国家分工的规模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使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发展成为世界规模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