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剩余价值率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327页(814字)
指资本家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从而引起剥削率提高的准确表现。
其公式为:
公式中的△m代表因延长劳动日的绝对量而增大的剩余价值量。
例如,原来工作日长度为10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各为5小时,每小时工人创造价值为1元。。现在资本家把工作日由10小时延长到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剩余劳动时间则由5小时增加为7小时,剩余价值也由5元增加为7元。
这时,
绝对剩余价值率和相对剩余价值率(参见《相对剩余价值率》)是马克思批评李嘉图的利润理论时提出的概念。李嘉图不理解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而是从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既成的现象作为他理论的出发点。
他把利润等同于剩余价值,把利润率等同于剩余价值率。他认为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唯一因素是工资率的高低,工资提高或降低,利润才会相应地降低或提高。
同时,李嘉图把工作日的长度假定是不变的,因而工资的变动只有在相对剩余价值率变动的情况下发生。这当然是错误的。
首先,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除工资即可变资本外,还有不变资本的因素。所以,马克思说:“李嘉图认为,这个水平本身(指平均利润率——引者),只有在工资(相对稳定地)降低或提高的时候,也就是在相对剩余价值率降低或提高的时候,才能提高或降低;而这在价格没有变动的时候也会发生。(虽然这里李嘉图自己就承认,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根据其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构成不同,价格会发生很显着的变动)。”(26Ⅱ·494)其次,李嘉图没有看到“个别生产部门,由于工作日较长,也就是由于绝对剩余价值率提高,利润率也可能提高”(同上)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