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再生产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338页(1884字)
相对于简单再生产而言的另一种再生产的形式,生产过程在扩大规模上的重复进行。
主要有两种形式或方式:外延的或者“粗放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的或者“集约的”扩大再生产。有时马克思区分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为扩充原有企业和创办新的企业(见24·555)。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榨取来的剩余价值不全部用于他们的个人消费,而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从而增大资本,扩大生产规模。
“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23·635)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一般总是先以货币形式进行积累,这种贮藏货币是一种可能的、潜在的货币资本,只有剩余价值相继转化为潜在的货币资本达到一定的数量,可能的货币资本才能转化为生产资本;而积累的货币资本要能转化为生产资本,即从货币形式转化为生产要素形式,现实地进行扩大再生产,又必须有足够的剩余产品(生产要素)已经存在。
先行的可能的货币资本积累的必要量,是由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一定的技术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和技术发展水平越高,所需可能的货币资本积累的意义就越大。“无论这种货币资本是要用来扩充它们的正在执行职能的资本,还是要用来创立新的工业企业(这是扩大生产的两种形式)。”(24·555)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的特征,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目的和动机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23·679)这就是说,资本家为了不断地榨取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就必然进行资本积累,从事扩大再生产。同时,这也是由于竞争规律所驱使的。“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23·649-650)。
马克思在第一卷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考察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指出,扩大再生产中的追加资本,一开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全部价值都是由工人阶级的无酬劳动产生的,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是工人阶级用他们上一年(或这一年)的剩余劳动创造了这一年(或下一年)雇用追加劳动的资本,是所谓“资本生资本”。从追加资本中用来购买追加劳动力的这一部分资本来看,即使是“以十足的价格来购买,就是说,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那还是征服者的老把戏,用从被征服者那里掠夺来的货币去购买被征服者的商品。”(23·638-639)而且这些追加的劳动力在新的生产过程中,除去再生产出劳动力的等价来以外,还必须生产出新的剩余价值来。
这样,劳动力的买和卖,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尽管始终符合商品交换的规律,然而“表现为最初行为的等价物交换,已经变得仅仅在表面上是交换”,“仅仅成为属于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其内容则是,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23·640)资本主义生产是以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生产资料和产品归资本家私人所有为前提或基础的。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表明,资本家的所有权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同时,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还不断以扩大的规模再生产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也就是说,“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或积累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一极是更多的或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23·673-674)此外,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七篇里,有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还阐明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也就是积累率不变的条件下,影响积累的扩大再生产的诸因素。主要是:剥削程度,劳动生产力水平,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量。第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或者资本的增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的影响。
这就是:随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失业人口不断扩大,“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3·708)
马克思在第二卷,从资本的再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角度,考察了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和流通,详尽而深刻地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