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351页(1179字)

劳动的量的规定的两个方面。

劳动的外延量指劳动持续的时间。劳动持续的时间越长,劳动的外延量越大。劳动的内含量指单位劳动时间比方说一小时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

它依劳动的强度为转移,强度越高,劳动内含量越大。凡是劳动,都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并且都有一定的强度。劳动的量的规定,始终都是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的统一。

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在劳动时间缩短以后,只要相应地提高劳动强度,仍然可以完成先前用更长的劳动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这就是由于劳动的一部分外延量转化成了内含量。

第一卷第一章说明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时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3·52)其中涉及到劳动的强度。这表明,关于劳动的量的规定,《资本论》自始就是同时从它的外延量和内含量这两个方面来把握的。

劳动的内含量对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而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则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工人的生活必需品能够以更少的劳动生产出来,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但是除此之外,依靠提高劳动的强度,增大劳动的内含量,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结果。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为生产出价值量与劳动力价值相等的产品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比以前减少,也就是必要劳动时间会缩短。如果工作日长度不变,工人就会在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延长的剩余劳动时间中为资本家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样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与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而生产的相对剩余价值有区别。

第一卷第十三章考察劳动的强化时,专门分析了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生产剩余价值的情况,说明随着机器的使用,特别是在资产阶级国家迫于工人阶级斗争的压力而强制缩短工作日的条件下,资本家如何千方百计提高劳动强度,把劳动的外延量转化为内含量,从而弥补工作日的缩短所造成的损失。

随后,第十五章指出,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关系取决于三个因素,即:“1.工作日的长度,或劳动的外延量;2.正常的劳动强度,或劳动的内含量,即一定时间内耗费一定量的劳动;3.最后,劳动生产力,即由于生产条件发展程度的不同,等量的劳动在同样时间内会提供较多或较少的产品量”(23·567-568),并分析了这三个因素各种不同组合的情况。至此,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在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就被全面揭示出来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