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劳动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365页(1361字)

指劳动过程从属于资本之后所具有的性质。

劳动过程本身是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劳动过程一旦从属于资本,就具有了一些新的性质。资本的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它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这些东西,最后为它生产出剩余价值。

因此,劳动过程从属于资本之后,第一,劳动者要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资本家要使劳动正常进行,原料不被浪费,工具受到爱惜,工人要服从资本家的专制纪律;第二,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而不是归直接生产者工人所有。

随着劳动过程从属于资本的程度的加深,这种性质也在发展。劳动过程从属于资本的最初阶段表现为一种简单协作。资本雇用一定量的工人在一定的空间共同工作。这时,雇用的人数和协作的规模,取决于资本的数量。其次,由于劳动过程是多数人的协作,这本身就需要指挥,以协调各个人的活动。

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时,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由于同时雇用的人数增加,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增多,资本进行监督和压制工人反抗的压力也必然增大,工人劳动的联系在观念上作为资本家的计划,在实践中作为资本家的权威同工人相对立。

资本主义的管理是专制的,随着大规模协作的发展,资本家将专门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交给专职的雇佣人员,这就是企业的经理和监工,他们就象军队中的军官和军士一样。协作的工人成为整个工作机体的各个肢体,不过是资本的特殊存在方式,他们协作所发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工场手工业时期,劳动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由于实行严格的分工,每个工人只发展片面的技能,成为局部工人,他们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生产机体。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方法。单个劳动力只有出卖给资本,在资本家的手工工场内才能作为整个生产机体的一个部件进行生产活动。工场手工业不仅使以前独立的工人服从资本的指挥和纪律,而且还在工人中间造成了等级的划分。分工给工场手工业的工人身上打上了他们是资本财产的烙印。

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结果,还使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智力作为资本家的财产同工人相对立。

工场手工业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但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只为资本带来利益,另一方面形成了资本统治劳动的新条件。

机器大工业时期,劳动资料取得了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它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在工场手工业中,社会劳动过程的组织是由局部工人结合而成的。

在大工业中,机器体系作为客观的生产机体出现在工人面前。机器大工业是最适合于资本的生产组织形式。

机器大工业一方面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成为统治工人的强大力量,工人沦为机器的单纯附件。机器成为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剥削女工和童工,排挤工人,镇压工人反抗,尽量榨取剩余价值的强有力的手段。

科学、巨大的自然力和社会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同机器一道成为资本家的权力。工人在技术上绝对服从机器的划一运动,形成一种兵营式的纪律,这种纪律发展成为完整的工厂制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