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劳动资料的革命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388页(1169字)

发生在劳动资料上的足以改变生产方式(劳动方式)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变革。

劳动资料是人们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主要手段,是人体器官的延伸,它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其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即生产工具比只是充当劳动对象容器的劳动资料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往往首先表现在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变革上。只要这种变革不是局部的革新,也不是原有工具的更新,而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人们生产经验的积累,发明了具有新的性能和作用的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并逐步扩展到整个社会,推动着整个生产资料体系的变革,新的技术基础就会取代旧的技术基础而占据整个社会生产,进而引起生产力诸要素间组合方式的变化。这一切会形成新的巨大的生产力,冲击着旧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旧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和生产关系就会容纳不了蓬勃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或迟或早地总要发生质变,让位于新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和生产关系。例如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历史过程就是如此。

马克思指出,大工业的起点是劳动资料的革命。

他科学地阐明了劳动资料的变革在建立资本主义大工业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765年由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等工具机代替手工工具,标志着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始。

尔后,工具机对动力的需求很快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然。蒸汽机的应用又反过来促进机器体系的建立,机器代替手工工具迅速由一个工业部门扩展到其他工业部门,由工业部门扩展到交通运输业。

当制造业完全采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时候,大工业就彻底摆脱了工场手工业技术基础的束缚,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从而占据了社会生产一些主要部门。

劳动资料的革命必然引起生产方式(劳动方式)一系列的变革。

机器体系的建立,相应地要求劳动者技术素质变化;劳动过程社会化了,劳动组合方式、分工协作关系也随之改变了。

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以机器体系为基础的劳动资料的应用,使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和实际隶属发展了;随着机器体系占据主要生产部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彻底战胜了封建生产关系,确立了自己的统治。

马克思从经济学观点考察机器,一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考察方法,高度重视劳动资料的变革对生产方式(劳动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巨大作用,这是马克思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的一个光辉范例。

上一篇:劳动资料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