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时间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417页(1420字)
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
资本在流通领域中运动,作为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而存在,要通过两个流通过程: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在这里,货币转化为商品是资本价值从货币形式转化为生产资本的形式,而商品转化为货币同时就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的实现。因此,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里的时间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要条件。资本在流通时间内,不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既不生产商品,也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所以,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又是互相排斥的。马克思指出:“流通时间的延长和缩短,对于生产时间的缩短或延长,或者说,对于一定量资本作为生产资本执行职能的规模的缩小或扩大,起了一种消极限制的作用。”(24·142)这就是说,流通时间会限制生产时间,从而限制价值增殖的过程,限制的程度与流通时间持续的长短成比例。
资本的流通时间包括出售时间和购买时间。
出售时间是由资本处于商品资本状态的期间构成的。出售时间是流通时间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它使剩余价值得以实现,对资本的周转速度有极大的影响。马克思说:“整个周转期间,是按照这个时间的相对的长短而延长或缩短的。”(24·276)出售时间大致包括两部分:商品运往市场的时间和商品在市场上待售的时间。
出售时间的长短主要以市场供求情况为转移;除此之外,还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产销两地之间的距离、交通运输条件的好坏以及供货契约规定的范围等等。马克思说:“缩短流通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改进交通。”(25·85)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一方面缩短了流通时间,另一方面又为开拓更大的市场,引起向更远的地方运送大量商品成为必要。由于远距离运输商品的大量增加,使得“投在交通运输工具以及为运用这些工具所必需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上的那部分社会财富,也会增加”(24·279)。这样又会延长流通时间。因此,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对商品出售时间具有二重作用。
购买时间是资本由货币形式转化为生产要素的时间,即资本处在货币资本状态的期间。决定购买时间长短的因素有:商品销售市场距离的远近、原料供应地的远近以及大批原料投入市场的周期等等。
有些原材料的生产带有季节性,因而它们上市的时间也带有季节性。
用户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对于这些原材料必须一次大量购买,进行较长时间的储备,从而必须一次预付的货币资本就要大量增加,资本预付的时间就会延长。
这样一来,不仅生产储备时间延长了,而且购买时间也延长了。
马克思在第二卷第五章中,从广义的角度分析了资本流通一次所需要的全部时间。
在那里考察了流通时间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的影响。在第二卷第十四章里,马克思又从狭义的角度分析了生产时间以外的流通时间。
在这里考察的缩短流通时间的因素,同时也就是加速资本周转的因素。
缩短流通时间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流通时间愈短,资本周转愈快,必要的预付资本量愈少,生产和实现的剩余价值愈多。因此,资本家总是尽全力缩短流通时间,增加生产,加速资本周转。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生产和消费的对抗矛盾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购买力的限制,使商品难于出售,从而延长了资本滞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