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商品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462页(3026字)

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重属性。

产品发展成为商品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把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后多余的产品拿来同别的产品相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开始获得商品的性质。这个情况最先出现在原始共同体的尽头处,出现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但是产品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就成为商品了。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分离出一种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而与其他商品相对立。货币的出现和商品真正作为商品来生产,发生在同一个过程中。

商品首先是一个靠自己的使用价值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但是,一个物品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

在这个物品对人有用但不是由人类劳动所创造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野生林木等。同样,一个物品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

在生产者的产品只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的情况下,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作为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对别人有用的使用价值,即社会的使用价值。

而且,并不是为别人生产,对他人有用的就一定是商品。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里。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重性质。

商品所具有的交换价值只是它内在的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二重属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23·60)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体现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直接社会劳动以及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矛盾也在不断发展。

对商品的分析,构成《资本论》的开端。在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开头的地方,马克思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23·47)

马克思之所以从商品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的全部经济关系,是因为他认为,“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23·8)在这个细胞中包含着资本主义现实经济中一切矛盾的萌芽。列宁指出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

”(《列宁选集》第2卷第712-713页)

马克思之所以从商品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的全部经济关系,还因为通过这种分析将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象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标榜的那样是一个永恒的制度。第一卷第一章中写道:“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这就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历史的特征。因此,如果把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误认为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的形式,那就必然会忽略价值形式的特殊性,从而忽略商品形式及其进一步发展——货币形式、资本形式等等的特殊性。”(23·98)

同上述相联系,马克思从商品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的全部经济关系,还由于通过这种分析将彻底揭露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令人迷惑的假象。在私有制经济中,商品是一种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东西,似乎具有某种神秘性。

这是因为它把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物又盲目地支配着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进而对整个资本关系的拜物教性质的揭露,是他所实现的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变革的突出表现之一。

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从商品开始,即从产品由个别人或原始公社相互交换的时刻开始。进入交换的产品是商品。

但是它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在这个物中、在这个产品中结合着两个人或两个公社之间的关系,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两者已经不再结合在同一个人身上了。在这里我们立即得到一个贯穿着整个经济学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头脑中引起过可怕混乱的特殊事实的例子,这个事实就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13·53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私人商品生产的最发达的形式,在这里不仅一切产品都作为商品来生产,而且就连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受雇于资本家的工人就是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出售者。并且,正是由于劳动力成为商品,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的货币才变成资本,从而也才有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分析是和对商品的分析分不开的。他在开篇所分析的商品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点的商品。

马克思以对这种商品生产的分析为基础,在论证了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以后,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下的商品的生产。马克思通过对简单商品生产的分析,揭示了价值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通过对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作出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的光辉论断。

马克思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表明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剥削过程是以资本在流通领域中不断实现由货币到商品,再由商品到货币的形态变化为媒介的。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更是以商品资本即包含着剩余价值的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中,发展了自己的商品价值理论,建立了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学说,并以此为基础,阐明了有关利润、利息、地租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解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日益深化的各种矛盾,都是这一基本矛盾的表现。

随着这一基本矛盾的日益加剧,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解剖商品这个细胞开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方法论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