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工具的积聚和分工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531页(902字)
马克思在第一卷第十二章谈到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时,在一个注中引用了他过去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批判蒲鲁东关于分工和机器的关系谬误时所写的一句话:“生产工具的积聚和分工是彼此不可分割的,正如政治领域内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私人利益的分裂是彼此不可分割的一样。”(23·398)
生产工具的积聚,指在工场手工业里,资本家将越来越多的生产工具转化为资本。工场手工业的主要特征是分工。由于分工的缘故,它比简单协作需要更多的工人。
分工愈发展,所需的工人人数就愈多。
由于工人人数增加,一方面,需要增加可变资本;另一方面,也必须更迅速地增加不变资本。“因此,单个资本家手中的资本最低限额越来越增大,或者说,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这是由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产生的一个规律。”(23·398)
分工在这里是指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即将同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划分为许多不同而又互相联系的部件、配件或操作,由个别工人专门担任。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是在简单协作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原来不同专业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按照制造产品的部件和配件来分工。如制造马车的工场手工业,就是按照车具、马具、裁缝、油漆、描金等来分工的。另一种是按照制造产品的操作来分工的。如制针工场手工业,将制针整个生产过程,分为拉直钢丝,切断,钻针眼,磨针尖等操作,分头由专门工人来进行。
生产工具的积聚和分工是彼此不可分割的。工场手工业分工是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生产工具的积聚发展了,才能使劳动工具分化和劳动工具专门化。
正如马克思当时所举例子,“单在北明翰就生产出约500种不同的锤”(23·379),每一种锤只有在专门的局部工人的手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分工也随之发展。
由于分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分工愈发展,对劳动工具的分化和专门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工具的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