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停滞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536页(895字)

生产过程,是指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即从劳动对象投入生产到产品制成的全部过程。

流通过程,是指劳动产品的交换过程,即包括生产要素的购买和劳动产品的销售过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货币经济,无论是成品的出售或生产资料的购买,都离不开流通,所以流通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25·29)马克思从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出发,在分析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揭示了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卖和买的对立。

如果有人卖而不买,就有可能引起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停滞。

瑞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赫伦施万德认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停滞是由于流通手段不足造成的,并认为这种停滞通过增加流通手段就可以消除。

马克思指出,这是“一种流行的错觉”,实际上,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停滞是“由商品性质引起并在商品流通中表现出来的矛盾。”(23·141)

赫伦施万德的这一观点就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掉进了货币数量论的泥坑。

货币数量论的拥护者不懂得货币产生的原因和本质,不懂得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区别。货币数量论者认为,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价格是由国内流通的货币量决定的,每个货币单位都代表一定数量的商品。因此,商品数量增加时,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而货币的价值就会提高;相反地,在货币数量增加时,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出现货币贬值。

马克思认为,不是货币的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总额,而是相反,是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量。决定货币数量的有三个因素:一是商品数量,二是商品的平均价格,三是同名称的货币单位流通的速度。

马克思批判货币数量论时指出:“这种错觉在它的最初的代表者那里是建立在下面这个荒谬的假设上的:在进入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然后在这个过程内,商品堆的一定部分同金属堆的相应部分相交换。”(23·14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