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剩余价值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559页(3586字)

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是资产阶级不付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24·15)。

在马克思以前很久,人们就已经确定现在称为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价值的存在;同样也有人已经多少明确地说过,这部分价值是由什么构成的,也就是说,是由占有者不付等价物的那种劳动的产品构成的。

甚至有人直接把剩余价值看作剩余劳动,这同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是一样重要的。

但是,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到这里就止步不前了。他们从来没有以绝对的形式把它说出来并确定下来,他们都为既有的经济范畴所束缚,都把剩余价值同它的具体形式混淆起来。只有马克思才把剩余价值确定为生产资料所有者不付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从而把剩余价值的一般的形式与它转化的特殊形式(利润、利息、地租)区别开来。而且马克思首先发现这个价值额按照一些十分独特的规律分割为利润和地租等一些特殊的转化形式;并第一次说明了,从理解一般剩余价值到理解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地租,从而理解剩余价值在资本家阶级内部进行分配的规律,还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根据这样的认识,马克思要使全部经济学发生革命,他研究了全部既有的经济范畴。

对此,恩格斯做了如下的概括:第一,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的劳动价值学说。要知道什么是剩余价值,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于是,马克思研究了劳动形成价值的特性,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并确定了价值不外就是这种劳动的凝固”(24·22)。这就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第二,马克思进而研究商品和货币的关系,并且论证了商品和商品交换怎样和为什么由于商品内在的价值属性必然要造成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建立了第一个详尽无遗的货币理论。第三,他研究了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并证明这种转化是以劳动力的买卖为基础的。

他以劳动力这一创造价值的属性代替了劳动,因而一下子就解决了使李嘉图学派破产的一个难题,也就是解决了资本和劳动的相互交换与李嘉图的劳动决定价值这一规律无法相容这个难题。第四,他确定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第一个详尽地阐述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

他确定资本自身内部的这个区别,提供了一把解决经济学上最复杂的问题的钥匙。第五,马克思还进一步研究了剩余价值本身,发现了它的两种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并且证明,这两种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发展中起了不同的然而都是决定性的作用。

第六,他根据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第一个合理的工资理论,第一次指出了资本主义积累史的各个基本特征,并说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见24·22)。

然而,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是有它的发展过程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从1847年马克思发表的《哲学的贫困》以及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讲演,可以证明马克思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见24·12)。马克思晚年在谈到《哲学的贫困》时写道:“在该书中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之后,变成了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19·248)这里所说的“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就剩余价值来说,指的是:当时马克思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工人创造的价值同其本身所得到的价值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就是资本增殖的秘密,也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但在那时,对此还没有作出科学的论证。

正如恩格斯所说:“要知道什么是剩余价值,他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24·22)所以,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极其重视价值理论的研究。在价值理论方面阐明了商品二重性及其矛盾,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的原理。这些研究成果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一1858年草稿)》中依据自己的劳动价值论制定了剩余价值论。

在这里,马克思运用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批判并摆脱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商品”和“出卖劳动”的传统说法,指出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只是对自己劳动能力的定时的支配权”(46上·250)。马克思从分析劳动力商品入手,解决了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由此可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在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恩格斯在评价这个问题时指出:“那些优秀的经济学家从‘劳动’价值出发而无法解决的困难,一到我们用‘劳动力’价值来作出发点,就消失不见了。”(22·241)

马克思揭示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所具有的特点,即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它本身的价值。根据这一特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指出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相当于自身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

所以,“剩余价值总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46上·286)

为了论证剩余价值是在不违反价值规律的条件下产生出来的,马克思把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分解为性质上不同的、甚至是互相对立的两个过程:一个是在流通中发生的真正的交换,这时工人拿自己的商品(劳动力)同资本家一定数额的货币相交换,资本家换来的是一种使资本得以保存和增殖的生产力,这是完全按照等价原则进行的。另一个是劳动过程本身,这时资本家使用他购买来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让工人劳动,这种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活动,其结果保存价值和增殖价值的能力就实现了。马克思指出:“这个过程是直接同交换对立的;它本质上是另一种范畴。”(46上·232)

马克思根据自己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的性质,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此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又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1858生1月14日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中写道:“我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例如,我已经推翻了迄今存在的全部利润学说。

”(29·250)这表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弄清了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区别,抓住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在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

但是这部手搞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述还不是完整的。

1893年2月7日恩格斯在一封信里写道:“马克思在五十年代一个人埋头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在他没有完全弄清这一理论的所有结论以前,他坚决拒绝发表关于这一理论的任何材料。”(39·25)恩格斯在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草稿)》中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二是这部着作还没有完全弄清这一理论的所有结论。

这主要是指生产价格与地租理论。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创立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以及地租等理论,从而基本上完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过程。此后,在1863年8月至1865年底,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前三卷的新手稿。这样,剩余价值理论成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方法较之他的前人古典经济学家的分析方法要优越得多。他指出:“过去的一切经济学一开始就把表现为地租、利润、利息等固定形式的剩余价值特殊部分当作已知的东西加以研究,与此相反,我首先研究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所有这一切都还没有区分开来,可以说还处于融合状态中。”(32·11)由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他们总是把特殊形态和一般形态混淆起来,所以在这种经济学中对特殊形态的研究就缺乏科学的基础。只有马克思在批判了前人的错误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方法,对剩余价值先作纯粹形式的考察,然后再对它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进行考察,从而完成了他的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所以,马克思称他所采用的这种方法,是《资本论》中的崭新因素之一(见32·11-12),或最好的地方之一(见31·331)。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

恩格斯写道:“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着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

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20·222)

上一篇:剩余产品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