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危机的现实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606页(1148字)

使经济危机成为现实的条件和根源。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存在着经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还不具备现实性,原因在于:“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23·133)这里所讲的一系列的关系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一基本矛盾制约的其他矛盾,如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的无限扩大的趋势与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此外,还有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充分发展等等。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占居统治地位,它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矛盾制约的其他矛盾必然逐渐加深和尖锐化起来,到了一定阶段,当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首先是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的某些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不可避免地要引起普遍性的买卖脱节,从而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所以,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的深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一方面使生产无限扩大,商品堆积如山,另一方面又使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没有钱购买商品。这样,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加剧,“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19·236),危机就必然爆发。但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通过商业危机暴露出来的。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人资本的独立化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充分发展,商人资本支配着社会总货币资本的一个很大的部分,它可以在已买物品最终卖掉以前再进行购买,因而“它的运动在一定界限内就不受再生产过程的限制,因此,甚至还会驱使再生产过程越出它的各种限制。”(25·340)于是,这里除了由于商品性质造成的卖和买的分离以外,还会产生一种虚假需求。尽管实际上生产已经过剩了,但在虚假需求的刺激下,整个再生产过程可以处在非常繁荣的状态中。“这时,商品的潮流一浪一浪涌来,最后终于发现,以前涌入的潮流只是表面上被消费吞没。商品资本在市场上互相争夺位置。后涌入的商品,为了卖掉只好降低价格出售。以前涌人的商品还没有变成现金,支付期限却已经到来。商品持有者不得不宣告无力支付,或者为了支付不得不给价就卖。

这种出售同需求的实际状况绝对无关。同它有关的,只是支付的需求,只是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的绝对必要。于是危机爆发了。”(24·89)“因此,在危机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25·340)总之,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才成为现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