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乌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234页(1831字)

【概况】:

异名 大叶金花草(《广西中药志》),金花草(《广东中药》),土黄连(《福建中草药》),雪仙草(《江西民间草药》)。

基源 为鳞始蕨科乌蕨属植物乌蕨的全草。乌蕨属全世界约18种,中国约3种。

原植物 乌蕨Stenoloma chusana(L.)Ching(Adiantum chusanum L.)

形态 植株高30~70cm,根状茎短而横走,密生赤褐色钻状鳞片。

叶近生,厚草质,无毛;叶柄禾秆色或深禾秆色光滑;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四回羽状细裂;末回裂片宽楔形,顶端截头并有钝齿,两侧全缘。每裂片有1~2条小脉通向囊苞。孢子囊群位于裂片顶部,每裂片1~2枚,囊群盖厚纸质,杯形或浅杯形,口部全缘或多少啮断状。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42页,图28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1900m的林下,山坡草地或路边。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北达陕西南部。

亚洲热带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叶含牡荆素(Vitexin)、丁香酸(Syringiic acid)、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和山柰素。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653

【药理】:

丁香酸有抗细菌和真菌的作用[1],还有中枢镇静和局部麻醉作用[2]

参考文献 [1]CA 1976;85∶14611s [2]Planta Med 1979;35(2)∶156。

【药性】:

性味 微苦,寒。

功效 清火,退热,利湿,止血。

主治 风热感冒,中暑发痧,泄泻,痢疾,白浊,白带,咳嗽,吐血,便血,尿血,牙疳,痈肿。 ①《峨眉药用植物》:“清火退热。”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止咳,治伤风感冒;外用治九子疡,消肿毒。” ③《广西中药志》:“叶:治热咳吐血,红白痢疾,解毒;外治跌打出血,水火烫伤,疮疡烂肉等证;根:治赤白痢。” ④《常用中草药手册》:“全草:清热,解毒,利湿。治流感,感冒,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福建中草药》:“治急性支气管炎:鲜大叶金花草60g,水煎服。” ②《福建中草药》:“治白浊,湿热带下:鲜大叶金花草全草30~60g,捣烂绞汁,调米泔水服。” ③《福建中草药》:“治对口疮:大叶金花草鲜叶,以蜜或盐同捣外敷。” ④《福建中草药》:“治结合膜炎:大叶金花草全草30g,水蒸服。” ⑤《福建中草药》:“治脚癣糜烂:大叶金花草全草,水煎熏洗。” 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肝炎:鲜大叶金花草90g,水煎分3次服,连服10~15剂。” ⑦《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乳痈:大叶金花草根茎30g,水煎冲黄酒服,鲜叶捣烂敷患处。” ⑧《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狂犬咬伤;鲜大叶金花草根茎150~180g,用铜器水煎,空腹服,连服数日,服药期间环境必须安静。” ⑨《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毒咬伤:大叶金花草根茎,捣敷并煎服。” ⑩《江西民间草药》:“治牙疳:大叶金花草根茎烧灰存性9g,冰片0.3g,共研细末,搽患处。” ⑾《广西中草药》:“治烫火伤。大叶金花草,捣烂或研末,冷开水调敷患处。” ⑿《广西中草药》:“治跌打刀伤出血或肿痛,或伤口糜烂:大叶金花草叶,石仙桃叶,共捣烂敷患处。”

上一篇:乌鸦翅羽 下一篇:乌骨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