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690页(1825字)

纸币流通与金属货币流通不同,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即流通中所需纸币量决定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

纸币是货币的符号,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导源于货币流通规律,并由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当纸币确实是代替同名的货币来流通时,纸币的购买力就同它的面值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购买力一致。由于纸币本身没有价值,缺乏自动退出流通领域的能力,因而当纸币发行总额超过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时,流通中的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银)量就会减少,发生贬值现象。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用公式表示,即:流通中需要的纸币量=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

马克思指出: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23·147)国家把印有一定货币名称的纸币代替同名的金银投入流通过程。

马克思依据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得出结论说,纸币“在商品世界毕竟只是代表由商品世界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那个金量,即它所能代表的那个金量。”(23·147)如果纸币的发行量限于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或银)币量,这些纸币会按十足的金银价值进行流通。

而“如果今天一切流通渠道中的纸币已达到这些渠道所能吸收货币的饱和程度,明天纸币就会因商品流通发生变动而泛滥开来。”(23·147)例如,如果一定的纸币按其名称代表2盎斯金,而实际上是代替1盎斯金,那么事实上1镑比如说是盎斯金的货币名称,而不是原来盎斯金的货币名称了。

马克思揭示了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在联系:“国家把印有1镑、5镑等等货币名称的纸票从外部投入流通过程。只要这些纸票确实是代替同名的金额来流通,它们的运动就只反映货币流通本身的规律。

”(23·147)如果流通的纸币数量过多或过少,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就会在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下,使流通中的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或银)量增加或减少。纸币流通时起内在作用的是货币流通规律。

马克思指明了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产生的渊源:“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23·147)虽然流通领域所能吸收的金量经常变动,但存在着一定的最低限量。这个最低限度的含量不断变动它的组成部分,但丝毫不会影响这个量的大小和它在流通领域内的不断流动,因而可以由纸做的象征来代替。金所以能用没有价值的纸币来代替,是因为金执行铸币或流通手段的职能,从而作为这种职能的承担者而存在。这个金量的运动只是表示“商品-货币-商品”的对立过程的不断转化。金在商品形态变化中不断转手,只是转瞬即逝的要素,所以单有本身的象征就够了。“货币作为商品价格的转瞬即逝的客观反映,只是当作它自己的符号来执行职能,因此也能够由符号来代替。”(23·149)

流通中的纸币所代表的金(或银)币量的变动,对商品价格有重大影响。

马克思指出,如果纸币按其名称代表2盎斯金,实际是代表1盎斯金,“其结果无异于金在它作为价格尺度的职能上发生了变化,同一价值,原来用1镑的价格来表现,现在要用2镑的价格来表现了。”(23·148)当商品价值不变,纸币所代表的金(或银)币量发生变动时,价格与纸币所代表的金(或银)币量的变动成反比例,价格随着纸币贬值而提高,或随着纸币升值而降低。

只有在商品价值降低抵销了纸币贬值的因素,或纸币升值抵销了商品价值提高的因素时,商品的价格才能稳定,才不致于因纸币所代表的金(或银)币量的变动而升降。

流通中的纸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表明,要使流通中的纸币始终代表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随着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流通中的纸币数量必须有相应的增加或缩小。

当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商品价格总额增加时,或者商品价格总额的增长超过货币流通速度提高的幅度时,或者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都需投放纸币,使流通中的纸币数量相应地增加;当商品价格总额不变,货币流通速度提高,或者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超过了商品价格总额的增长幅度时,或者商品价格总额减少、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时,都需回笼纸币,使流通中的纸币数量相应地缩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