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资本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706页(3853字)

靠剥削雇佣劳动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

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是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但是,商品和货币只是一定的价值额,并不是资本。货币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转化为资本。只有当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能够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并在生产过程中消费它们的使用价值,占有雇佣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才转化为资本家。

但是,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不是一切历史时期所共有的。它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一系列陈旧的社会生产关系衰亡的产物。因此,资本的产生,标志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形式新时期的产生。

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范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虽然早已存在着被当作资本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但它们根本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资本——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资本。它们存在的条件只是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体现的是商人、高利贷者与奴隶主或封建主共同剥削奴隶或农奴的关系,以及商人、高利贷者剥削小生产者的关系。

它们在一个社会内占统治地位就排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只有严格意义上的资本,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

资本的特殊性质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用来榨取剩余劳动的生产资料。因为“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23·263)。

不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均是如此。但是,只有当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的自由工人,并剥削他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时,生产资料才具有资本的特殊性质。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用于任何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就是资本。

这样,他们就把资本看成是劳动对它的物质条件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是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因此,在他们看来,资本的存在是人类生产的永恒的自然规律。

这种观点混淆了资本的物质方面和资本的社会属性,混淆了一般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把资本的社会属性当作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般生产过程。诚然,从物质方面看,资本是由劳动的物质条件,由生产资料构成的;可是,生产资料本身并非天然就是资本,而只是在一定历史发展条件下才取得资本的特殊性质。“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25·920)任何生产过程均需要生产资料,均存在着劳动对它的物质条件的关系;可是,并非任何生产过程都绝对需要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劳动成为雇佣劳动。

因此,资本只是社会生产过程的特殊的历史形式,不是生产过程的绝对的永恒的形式。

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关系,它决定了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

反映这种客观关系的资本范畴在《资本论》的范畴体系中居于中心的、支配的地位。《资本论》从第一卷到第三卷,正是以资本为中心分析了它的产生、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卷,马克思考察了资本的生产过程,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揭示了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吮吸者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首先就必须把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进入生产过程。马克思在解决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一重大问题时,第一次区分了劳动与劳动力,证明这种转化是以劳动力的买卖和使用为基础的,因而解决了使李嘉图学派破产的一个难题——资本和劳动交换同劳动决定价值相矛盾的问题。

马克思还第一次分析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确定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从而科学地揭示出只有通过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它的使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的存在,只是为了吮吸劳动,并且随着吮吸每一滴劳动吮吸一定比例的剩余劳动。”(23·286)正是通过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吮吸工人的活劳动,吮吸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而使预付价值增殖起来,使货币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获得了生命。同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剩余价值又转化为追加资本,再生产出规模更大的资本关系。由此可见,吮吸剩余价值是资本的生活本能。

“资本是死劳动,它象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23·260)而资本家只不过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的灵魂就是他的灵魂。

第二卷,马克思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即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角度考察资本,指出资本是一种运动,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资本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必须不断地运动,才能不断地生产与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的运动依次通过购买、生产和出售三个阶段,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资本要能不断地运动,不仅要依次采取三种形式,而且要同时并存于三种形式之中。

资本的运动过程如果受阻中断,不能实现价值增殖的目的,资本的生命也就要停止。因此,“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着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它是一种运动”(24·122)。

资本总是在对立中运动的。马克思在第二卷中分析了单个资本的运动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揭示了它们运动的形式与条件。在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时,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物质的自然属性作为划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依据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以价值周转方式不同作为划分依据的正确观点。

马克思这一观点同他关于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观点,科学地阐述了资本内部的不同结构问题。在分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时,马克思批判与纠正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错误前提,科学地阐明了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创立了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卓越理论。

第三卷,马克思分析了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指出资本是一种同工人相对立的独立化的社会权力。

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分离出独立的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它们从事活动的领域虽然不同,但共同的目的是攫取剩余价值。

职能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使他们以平均利润的形式瓜分产业工人所创造的总剩余价值。生息资本也从职能资本所得的平均利润中分享一部分作为利息。因此,每个资本均享有从工人阶级所生产的总剩余价值中取得一份的权力,资本表现为一种同工人阶级相对立的社会权力。

马克思不仅揭示出资本的本质是一定历史形态的社会关系,而且揭露了资本这种社会生产关系的物化,揭露了资本拜物教在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表现,并且指出,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资本拜物教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社会关系最终成为物(货币、商品)同它自身的关系”(26Ⅲ·503)。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正是抓住资本所表现出来的假象来歪曲资本本质的。

关于资本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早在1847年所做的题为《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讲演中,已经提出了资本是一种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的观点。

他在批判资产阶级关于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这一观点时指出:“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自己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

”(6·488-489)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成为榨取活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商品流通,指出资本决不是简单的关系,而是一个运动过程。

在这份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占的地位,指出它是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并且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增长,资本越来越表现为社会权力而同劳动相对立。《资本论》则是对资本进行最系统、最深刻分析的伟大着作。

资本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独特的生产关系,“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25·925-926)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巨大增长,资本积累与积聚的规模日益扩大,作为资本的生产条件愈来愈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并且包含着向社会共同占有生产条件转化的要求。因此,资本在其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要从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限制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必然要被消灭而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

上一篇:追加资本 下一篇:资本拜物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