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资本拜物教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709页(1566字)

资本关系的物化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为资本拜物教。马克思指出:“在论述商品和货币时,我们已经指出了一种神秘性质,它把在生产中以财富的各种物质要素作为承担者的社会关系,变成这些物本身的属性(商品),并且更直截了当地把生产关系本身变成物(货币)。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都有这种颠倒。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和在资本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占统治的范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下,这种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就会更厉害得多地发展起来。

”(25·934-935)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反映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但是,由于它采取生产资料等物的形式,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上会形成一种错觉,似乎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它本身就具有一种自行增殖的魔力。

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考察资本,会看到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如果把它看作是剩余劳动的吸取者,那么,剩余价值的来源以及资本所体现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还是比较容易看清楚的。另一方面,随着相对剩余价值在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发展的同时,不断地由协作、分工和使用机器而发展起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却被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好象是从资本自身生长出来的力量”(25·935)。

由于流通过程的插入,资本的神秘化加深。

无论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吸取了多少剩余价值并把它体现在商品中,商品中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必须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

本来,流通时间的长短,对于一定量资本作为生产资本执行职能的规模的大小,起着一种消极的限制作用。但是这种消极作用会表现为积极作用,因其结果是使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够实现。

“于是,生产上预付的价值的收回,特别是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似乎不是单纯在流通中实现,而是从流通中产生出来的”(25·935)。这样,剩余价值好象同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的剥削无关了。流通领域实际上是一个竞争的领域,个别情况由偶然性支配着,只有通过大量材料的概括才能觉察调节这些偶然性的内部规律。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形态上的剩余价值不再和可变资本相比,而是和总资本相比,这样剩余价值成了全部资本的产物。由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就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起源,不过,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还是相等的。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之后,许多部门内的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也不再相等了。不同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得到等量的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资本的数量有关,这样,就把利润的本质和起源进一步掩盖起来了。

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与商业利润和货币经营业利润时,由于后两种利润都以流通为基础,因此它们好象是从流通中产生的。

当利润分割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时,企业主收入成了似乎是资本家自己从事劳动得到的工资,而利息似乎是由作为生息资本的货币自己生长出来的,它不但和生产过程无关,而且也和流通过程无关,创造价值,提供利息,成了货币的属性,社会关系最终成了一种物、即货币同它自身的关系。所以,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资本的拜物教形态和资本拜物教的观念已经完成”(25·442)。与此同时,由于有了土地所有权就能获得地租,使得资本关系进一步神秘化。

在这里,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好象不是直接和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而是直接和一个自然要素(土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一工资这个三位一体的公式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上一篇:资本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