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萨伊,让·巴蒂斯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943页(2433字)

【生卒】:1767—1832

【介绍】:

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

出生于法国里昂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学习经商,后来到了英国,在那里接触到了斯密的学说。法国大革命时,任一家保险公司经理的秘书。1794-1799年间,担任法国《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杂志的主编。

1803年,他的最主要的经济学着作《论政治经济学》问世。

以后又出版了《政治经济学问答》(1817年)和六卷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程》(1828-1829年)。

萨伊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时代,当时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深入,资产阶级需要新的理论来为其服务了。萨伊为着适应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抛弃了古典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吸取并发挥了其中的庸俗成分,形成了系统的资产阶级辩护论。

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科学,由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部分,交换被列入生产部分。

他的这种“三分法”为后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广泛采用,并被视为他的一个“功绩”。

然而这种“三分法”割裂了经济过程的内在联系,抹煞了生产、分配、消费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否定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它把生产归结为一般物质资料的生产,抽掉了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用一般规律偷换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规律,用经济现象的表面联系掩盖了资本主义内在的本质联系。

萨伊正是根据这种“三分法”,建立起了一个严整的但是肤浅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萨伊用一般生产偷换资本主义生产,用一般劳动偷换雇佣劳动,用生产资料偷换资本,用土地(自然)偷换地产,由此他宣称劳动、资本和土地为生产的三要素。他认为,生产是通过各种要素协同活动,使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各种物质变成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活动。

因此,他说:“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

由于生产出来的物品具有效用,人们便给这种物品以价值。所以,物品的效用是物品的价值的基础。萨伊把价值同使用价值混为一谈,并把效用即使用价值看作价值的决定因素,是完全错误的。“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23·50)事实证明,使用价值的大小是无法比较的。

萨伊在他的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庸俗的分配理论。

萨伊认为,既然劳动、资本和土地在创造效用、生产价值的过程中共同协力,各自提供了“服务”,它们的所有者就应当得到相应的报酬,即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中给予彻底批判的“三位一体公式”。

马克思指出:在这个公式中,“资本、土地和劳动,分别表现为利息(代替利润)、地租和工资的源泉,而利息、地租和工资则是它们各自的产物,它们的果实。”(25·922)这就完全割断了资本家、地主这些剥削阶级的收入同工人劳动的内在联系,完全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阶级矛盾。马克思也批判了萨伊对地租的看法。萨伊一方面认为地租是土地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另一方面又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者节约和发挥智慧的结果。

马克思曾引用李嘉图的话尖锐地批判了这种错误:“土地所有者如果不是自己经营,他就不可能在他的土地上发挥他的勤劳、节俭和经营本领;如果土地所有者自己经营,他就是以资本家和租地农场主的身分,而不是以土地所有者的身分来进行改良。”(26Ⅱ·428)

萨伊否认资本主义普遍性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他断言,产品是用产品购买的。货币只是一种交换的媒介,“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因此,卖主即买主,买主即卖主,“单单一种产品的生产,就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生产本身就创造对产品的需求,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不可能发生。但是,资本主义频繁发生的销售停滞现象使他不得不承认供给和需求之间可能发生矛盾,局部生产过剩是可能的。然而他认为,“某一货物所以过剩”,是“因为别的产品生产过少”造成的。

萨伊的销售理论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广泛接受,并被称为“萨伊定律”,连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代表李嘉图也接受了这一观点。萨伊本人则把这一理论吹嘘为他自己的“伟大发现”。然而,这一理论是极端错误和荒谬的。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它是以产品同产品交换,以卖者和买者之间的形而上学的平衡为基础的;在于他把资本主义流通混同于简单商品流通以至物物交换,从而抹煞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矛盾。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这里,经济学辩护士的方法有两个特征。第一,简单地抽去商品流通和直接的产品交换之间的区别,把二者等同起来。

第二,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商品流通所产生的简单关系,从而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23·133)实际上,当货币出现,直接的物物交换被商品流通所代替以后,就已经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性的矛盾的产生和不断扩大,这种可能性就将变为必然性和现实性。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一方面,资本家为追求更多的利润以及为竞争所迫,生产有无限制地扩大趋势;而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受残酷剥削而日益贫困,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相对不足,这就使得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成为不可避免。正象马克思所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25·548)。资本主义一再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事实,早已无情地粉碎了萨伊的谬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