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同盟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1050页(782字)
欧洲君主国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联合组织,十九世纪初欧洲封建势力的最后堡垒。
1812年拿破仑侵俄失败后,1813年10月反法联军与法军在莱比锡决战,法军大败。1814年3月联军攻占巴黎,拿破仑被放逐在厄尔巴岛。反法联盟各国遂于1814年10月在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研究处理战后问题。
会议参加者主要有英、普、俄、奥等国的君主或代表。
会议进行期间,拿破仑于1815年3月重返巴黎,恢复帝位。6月滑铁卢战役,法军再败,拿破仑帝国至此彻底崩溃。
拿破仑的复位活动加速了维也纳会议的进程,会议于1815年6月结束。维也纳会议产生了两个结果:复辟了欧洲许多国家被推翻的封建王朝;根据大国的意志,重新划分了欧洲的领土。会议后,在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倡议下,俄、普、奥三国君主1815年9月在巴黎发表宣言结成神圣同盟,妄图长期维护维也纳会议所建立的封建“秩序”,镇压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有“欧洲宪兵”之称。
不久,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君主都先后参加了这个同盟。
1830年后,由于法国七月革命的胜利和同盟各国之间矛盾重重,神圣同盟趋于瓦解。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指出:“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又指出,从1820年到1830年在英国,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出现的论战具有“公正无私的性质”(见23·16)。
因为,一方面大工业刚刚脱离幼年时期,另一方面,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阶级斗争被推到后面。在这里,马克思把纠合在神圣同盟周围的政府和封建主同资产阶级所领导的人民大众之间发生的纠纷,作为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阶级斗争被推到后面的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是上述政治经济学论战具有“公正无私的性质”的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