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定额制定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第238页(1270字)

根据企业条件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要求,运用科学方法确定完成合格产品的加工和各项作业所需要的劳动量的活动。

劳动定额制定的要求是“快、准、全”。(1)“快”是时间上的要求,就是定额的制定应该迅速及时,以适应管理和生产的需要;(2)“准”是质量上的要求,即制定的劳动定额应该先进合理,同时在不同产品、不同车间、不同工程和不同工序之间的定额水平要平衡,以使劳动定额在生产和分配中发挥积极作用;(3)“全”是定额制定范围上的要求,即制定的劳动定额应该完整齐全,凡是需要和可能制定劳动定额的产品、车间、工种、岗位都要有定额。

制定劳动定额的科学依据:(1)技术依据。包括生产条件;对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和组织的状况;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经验和技能。

(2)经济依据。包括劳动者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工作负荷程度;整个生产周期和产品总劳动量。

(3)心理生理依据。包括劳动环境和生产条件对操作者的影响;工作时间的长度和休息时间的比重;劳动分工和协作的状况。

影响劳动定额制定的因素:(1)与劳动者有关的因素,包括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

(2)与劳动对象有关的因素,如零件的大小、重量、形状、材料硬度、材料强度等。(3)与机床设备和工艺装备有关的因素,如机床设备自动化程度、精密度、中心高度、最大负荷等。(4)与工作地布置有关的因素,如刃具、半成品、材料的供应方式,工作地布置是否合理等。

制定定额的方法:(1)经验估计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及时;缺点是定额质量取决于估工人员的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偶然性,定额的准确性较差。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小批生产、新产品的试制和定额工作基础较差的企业。(2)统计分析法的依据是统计资料,它来源于实际,现实性较强,易于为群众所接受。但由于统计资料反映的是过去的生产水平,不能直接反映可以改进的因素。

同时,在统计资料中还可能包括一些不正常和不合理的因素,会影响定额的准确性。一般在生产条件比较正常,产品比较固定,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比较健全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制定定额,简便易行,效果较好。(3)类推比较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也比较简便易行。但要有可作比较的定额资料,且易于受可比材料的影响。这种方法适用于同类产品、系列产品和新产品的试制。但如果产品、零件或工序之间缺乏可比性,就不宜采用此法。

(4)技术测定具有较充分的技术根据,用这种方法制定的定额质量较高。通过技术测定,还可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工时利用率。

一般地说,这种方法适用于成批生产,特别是大批量的生产。

在制定或修订定额时,除采用适当的方法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树立“高效率,满负荷”的指导思想;(2)要以先进的定额水平为目标,找差距,确定改进的侧重点;(3)要正确处理提高劳动效率与保持正常的劳动强度的关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