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第430页(1856字)

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

一般包括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质量信息工作、质量责任制、质量教育工作等内容。

标准化工作 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规范和统一的活动。标准化工作为实施各项管理职能提供了共同的准则和依据,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了统一的秩序。企业借助于标准化这个手段,能够更有效地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合理地组织起来,使每个部门和每个人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实现企业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

在开展标准化工作中,企业应坚持两个原则。(1)必须以“顾客第一”的思想为指导。

标准化的目的是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秩序,是要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符合标准的产品是合格品,但并不一定是顾客满意的产品,产品质量最终只能由顾客评价。

因此,标准必须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顾客需要的变化而及时修订。(2)标准化工作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标准化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具有多样性、相关性特征的重复性事物。这些重复性事物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因此,企业的标准与标准之间、企业标准与企业外部相关标准之间必须协调一致,企业的标准还应当做到完整配套。

计量工作 关于测量和保证量值统一和准确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在质量管理中,从设计质量的验证到使用质量的考核,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计量工作,产品的每个质量特性值都存在着量值统一和测试方法的问题。

没有计量这个技术基础,定量分析就没有依据,质量优劣便无法判断,也就更谈不上什么质量管理了。

企业计量工作就是要在保证量值统一的条件下,利用测试技术、标准技术文件以及各种组织管理措施等,通过提供具有一定准确度的各种数据信息,为企业各项工作提供计量(包括测试、化验、分析等)保证。它可以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建立在可靠的客观数据基础上。

企业在开展计量工作时,必须注意着重抓好几个环节:(1)按照生产和设计的要求配备计量检测设备,各种计量检测设备的准确度应和被测参数的允许误差相匹配。(2)合理确定计量检测设备的检定周期,坚持间隔校准制度。

一方面应保证计量检测设备按规定间隔校准,确保器具与检测设备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定频次,以便尽可能降低在检定上的人力物力消耗。

(3)加强计量检测设备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包括: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计量器具检定制度;量值传递制度;计量器具分级管理制度;周期检定制度;计量室工作制度;计量器具维护保养制度;计量器具损坏赔偿制度等。(4)及时、正确处理不合格计量检测设备。

首先应立即停止使用并作出明显的不合格标志。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如重新校准、修理、调试、维护保养、报废等。

(5)保证计量检测设备使用的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电磁干扰、接地电阻、电源电压、灰尘、照明、清洁卫生等,应进行适当的控制。

(6)健全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计量人员。

质量信息工作 (参见“质量信息工作”)。

质量责任制 明确规定每个职工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以便做到质量工作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考核有奖罚。质量责任制把同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和企业全体职工的责任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系统。

一旦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可以追查质量责任,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建立质量责任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必须明确质量责任制的实质是责、权、利三者的统一,切忌单纯偏重任何一个方面。(2)要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业务来制定各部门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3)规定的任务与责任要尽可能做到具体化、数据化,以便于进行考核。

(4)在制定企业的质量责任制时,要由粗到细,逐步完善。(5)为了切实把质量责任制落到实处,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质量奖惩措施。

质量教育工作 (参见“质量教育与培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