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革命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86页(1228字)

又译作“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并在此基础上以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制度的革命。

其社会经济条件包括:(1)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商品市场迅速扩大,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对工业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因而要求采用新技术以迅速扩大生产。(2)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使企业内部分工日益发达,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为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3)16~18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为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货币财富。(4)自哥白尼开始,至顿达到顶峰的第一次科学革命,为生产技术的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5)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政治条件。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产业革命的爆发。

产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开始的,主要内容有二:(1)生产技术革命。即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发明,建立机器大工业,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实现机械化。

生产技术革命从工具机变革开始,以机器生产机器告终。

(2)生产关系变革,即以机器为主体的现代工厂取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成为占主流的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工厂排挤了个体手工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棉纺织工业是产业革命的摇篮。

工具机的应用,是产业革命的起点。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开始了英国的工业技术革命;1771年,阿克莱特在克罗隆德创办第一个水力纺纱厂,诞生了工厂制度,产业革命自此开始由单纯的技术变革转为经济与技术的复合运动;1782年,瓦特发明复动式蒸汽机,1785年应用于棉纺织业,从而使机器生产摆脱了自然力的限制,推动工厂由郊区河边向城市集中。

随着棉纺织业技术的发展和蒸汽机应用范围的扩大,煤炭、冶金工业也迅速转向机械化生产,并同棉纺织业一起构成产业革命中英国建立的三大支柱产业。

到19世纪30年代末,完成产业革命的最后步骤——用机器生产机器,英国产业革命至此基本结束,机器体系和工厂制度在主要工业部门占据了主导地位。

继英国之后,其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借助于英国技术革命的成果,进行产业革命。法国从18世纪90年代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完成;美国从19世纪初开始,到南北战争前夕完成;德国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初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完成;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到19世纪90年代末期完成。

由于经济资源和工业基础迥异,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也不相同,这些国家的产业革命各有其不同的特征。

机器大工业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个空前高度,充分显示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同时,在产业革命过程中形成以近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其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从而暴露出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