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析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312页(513字)

20世纪3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种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强调价格因素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

理论假设:只考虑进出口商品市场的局部均衡,其他条件不变;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保证外币需求弹性等于进口商品需求弹性;贸易最初是平衡的。理论的基本观点:(1)汇率变动能通过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来影响贸易余额。(2)进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决定汇率变动的实际效应,只有当一国的进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绝对值之和大于1,满足歇尔—勒纳条件时,该国货币贬值才能改善其贸易条件。

(3)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条件有一定的时滞,这就是“J曲线效应”。

由于“通货合同期”和“通过效应”的存在,一国货币贬值初期,出口商品量不会随出口价格下降立刻增加,居民对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也不会随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而立刻发生变动,因此,该国货币贬值初期可能使贸易条件恶化,经过一定时期调整才得以改善。理论的政策含义是:国际收支调整不是自动过程,而是政府政策的问题。汇率政策是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有效工具,汇率贬值可用以改善一国的贸易条件。理论主要由J.罗宾逊提出,S.P.麦吉等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