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分析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313页(555字)

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国际收支调整理论。

受凯恩斯革命的影响,理论强调收入和支出因素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理论的基本公式是:贸易余额等于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与总吸收之间的差额,这里的总吸收代表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在内的国内总支出。根据上述关系,理论认为:(1)国际收支调整与整个国民经济相联,只有理解经济政策怎样影响总经济活动,才能理解国际收支的变动。

(2)在资源未被最佳配置的条件下,货币贬值通过闲置资源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影响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或总收入。

(3)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货币贬值通过真实余额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货币幻觉效应和替代效应等影响商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或总吸收。理论的政策主张是:纠正贸易逆差的政策有两种,一种是旨在增加产出的支出转向政策,通过货币贬值和贸易限制措施使对外国产品支出转为对本国产品的支出,并刺激国内出口产品的生产。

另一种是旨在减少吸收的支出减少政策,通过紧缩国内的货币、财政政策或进行直接控制降低收入和就业水平,减少国内吸收。理论是由S.亚历山大提出的。

理论的主要观点反映在他的《贬值对贸易余额的影响》(1952年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论文》)一文中,后由F.麦奇勒普和H.G.约翰逊等人补充和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