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萨同盟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353页(772字)
14世纪~17世纪由北欧城市组成的商业、政治同盟。
始于1230年汉堡和律伯克结成的同盟。Hansa的德文原意为“公所”或“会馆”。
同盟起初只有汉堡、律伯克和不来梅等少数几个城市参加。斯特拉松和约(peale of Stralsund)使同盟完全控制了波罗的海和丹麦海峡。
14世纪下半期达到全盛,入盟城市扩大到70个~160个,并于1367年正式结成以北德城市为主体的商业城市同盟。汉萨同盟以律伯克为中心,主要城市有哥罗根尼(Cogne)、汉堡(Hamburg)、不来梅(Bremen)、罗斯托克(Rostock)、斯特拉松(Stralsund)等。
最高权力机关为代表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此外还设有最高议会和最高法院。
同盟拥有精良的武装和强大的舰队,有宣战、媾和及缔结和约等权力,在邻近各国普遍享有商业特惠,在英国的伦敦、佛兰德的布鲁日和俄国的诺夫哥罗德等地设有商站。
14世纪~15世纪时,汉萨同盟曾控制了半个欧洲大陆的贸易并控制了北海和波罗的海商路。汉萨商人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如瑞典的鲱鱼、毛皮、铁和铜;挪威的松脂、柏油和木材;俄国的毛皮、皮革和亚麻;英国的羊毛、呢绒、锡和铁;法国的葡萄酒和佛兰德的呢绒等。除此之外,汉萨商人还在欧洲南北商路的会合点布鲁日通过意大利商人购买东方的香料和丝绸,因而使汉萨商人和东西方贸易间接地联系起来。
地理大发现以后,由于世界新航路转移到西班牙、葡萄牙和尼德兰各港口,汉萨同盟享有的地理优势和商业优势开始丧失,其特权也受到限制或被取消,同盟逐渐分裂,最后只剩下律伯克、汉堡等城市勉强维持联合,成为一个松散的城市商业协会。1669年召开最后一次同盟会议后,汉萨同盟即告解体。汉萨同盟对促进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