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483页(827字)
全称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北非发展中国家,实行中央计划经济。其国土面积175.9万平方公里(1996年)。
人口533万(1998年年中数)。首都的黎波里。
货币名称第纳尔。1951年12月14日独立后,推行国有化政策,将外国银行、保险公司、外贸、外国石油公司以及原意大利人占有的土地收归国有。
1969年卡扎菲执政后,推行“伊斯兰社会主义”,强调一切权力、财富归人民所有,利用巨额的石油收入,实行高工资、高福利政策,让全民享受免费医疗、教育、住房等待遇。1989年国内生产总值229.9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310美元。
石油业是国民经济主要支柱。1961~1970年,原油产量从88万吨提高到1.6亿吨,使60年代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4.4%。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后,利比亚同其他阿拉伯产油国一起采取石油禁运、减产等措施反对西方大国。1975年石油产量一度下降到7490万吨。
20世纪70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2%。进入80年代,国际市场油价下跌,原油减产,1990年产量降至6562.8万吨,经济出现负增长。
利比亚是“石油输出国组织”、“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制造业基础薄弱。为改变单一生产石油的情况,70年代大力发展炼油和石油化工,同时逐渐发展钢铁、炼铝、水净化、发电厂等,从1970~1986年共投资133.8亿美元,使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65年的3%上升到1989年的7%。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989年)。可耕地面积小。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椰枣、橄榄和柑桔类水果。
粮食不能自给,畜牧业占重要地位。牧场面积1330万公顷(1987年),牧民和半牧民占农业人口的一半,以养羊为主。
外贸长期顺差。石油出口占出口总值最高达90%,进口商品有粮食、机器设备、日用轻工业品和军火等。
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原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原苏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