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838页(757字)

西方学者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形态的一种理论上的描述和概括,认为当信息成为比物质或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当社会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时,社会便由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美国社会预测学家J·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1982年)一书中认为,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是:(1)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2)价值的增长不再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3)人们注意和关心的是将来;(4)信息社会是诉讼密集社会。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在《信息社会》(1983年)一书中,通过对比阐述了信息社会的特点:(1)工业社会发展的核心是蒸汽机等,以代替和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信息社会发展的核心是电脑,以代替和加强人的脑力智能;(2)工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带来动力革命,信息社会电脑的发展带来信息革命;(3)在信息社会里,由信息网和数据库组成的情报信息公用事业,是以电脑为基础的基本社会结构,取代工业社会中的工厂而成为社会的特征,生产和分配知识情报信息产品;(4)工业社会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信息社会的主导产业是“智力工业”,其核心是“知识工业”;(5)在工业社会(资本主义)以“价值规律”保持供求平衡,企业作为活动主体追求最高利润;信息社会以“目标原则”为社会基本原则,资本(指人类知识)公有;(6)工业社会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为目标,信息社会以实现“时间价值”为目标;(7)工业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大量生产耐用消费品,信息社会是大量生产知识和电脑化。

西方学者关于“信息社会”的论述,仅从社会的技术特征、产业特征方面来划分社会形态。

虽然如此,他们的论述对认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