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行模式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857页(900字)

后进国通过“进口—国内生产—出口”,实现产业结构转变,追赶先进国家的学说。

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56年分析日本棉纺工业的发展时首先提出。他将后进国近代产业的发展过程分为“进口”、“国内替代生产”、“出口化”三个阶段。

在进口阶段,外国商品占绝对优势,垄断国内市场,但以技术引进和仿造为起点的国产化试验开始进行。在进口替代阶段,国内需求明显增长,刺激进口替代部门的发展,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竞争力增强,国产货逐渐替代进口货。

在出口阶段,国内需求增长趋缓。国产货生产继续扩大,不得不以出口维持生产的增长。

日本经济学家山泽逸平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成熟”、“逆进口”两个阶段,将“雁行模式”扩展为五个阶段。在成熟阶段,由于其他后进国的追赶,出口减速增长。

在逆进口阶段,更后进国的廉价产品逐渐占领国内市场,国产货生产加速缩小。在以上五个阶段中,特定产品的进口,国内需求,国内生产以及出口等各种变量依次由低到高延伸并相互交叉,呈现大雁飞行的轨迹。

雁行模式目前还被广泛地用来解释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或地区间的国际分工,以及该地区产业结构相对优势由较先进国家或地区不断向后进国家或地区转移的传导机制。他们认为,在东亚和东南亚,按照经济、科技水平,日本处在第一层次,正集中力量发展高科技工业;“四小”处在第二层次,主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东盟国家处在第三层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中,日本是“雁头”,通过资金技术的供应、市场的吸收、传统产业的转移,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四小龙”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利用日本的资金、技术、市场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又将失去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东盟国家是“雁尾”,利用日本和“四小龙”产业结构转变的机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奋力追赶“四小龙”。他们认为正是这种相互追赶的传导机制,使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最为迅速、最为稳定、最有活力的地区。但是,在雁行模式运行中,人们无法保证在特定时期内,通过井然有序和可以预料的方式,实现产业转移。这就降低了“雁行模式”运行效率,增加了“雁行模式”形成的困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