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910页(984字)

亦译为军事共产主义。

1918年中至1920年底苏俄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环境下实行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列宁于1921年对其作出概括,首先使用这一概念。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初步改造措施的实施,给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相互勾结起来,从1918年夏季开始,发动了全面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

战争初期敌人占领了3/4的俄国领土,切断了中央地区与粮食、燃料和原料主要产区的联系。苏维埃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为了粉碎敌人的疯狂进攻,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步伐,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实行战时总动员,宣布全国为军营,建立国防委员会,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管理;(2)实行粮食摊派制;(3)实行全部工商业和运输业国有化,禁止私人贸易;(4)国营企业实行产品调拨制和供应制;(5)加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6)实行非现金结算,撤销苏俄人民银行;(7)实行劳动义务制和“不劳动者不得食”原则;(8)缩小工资差距;(9)实行主要食品和日用品定量供应制和消费公社制;(10)后期还实行食堂免费就餐和某些公共设施免费使用,等等。

这些措施中,有些主要是适应战时需要的,如实行战时总动员、高度集中管理、劳动义务制、定量供应等等;而有些则主要是适应“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的,如将全部工商业收归国有、实行非现金结算、撤销人民银行、缩小工资差距、实行免费供应等等。粮食摊派制,作为动员战备物资的手段是适应战时需要的,而作为产品直接交换的方式则是适应直接过渡需要的。从总体上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双重性质:战时性和“非常共产主义”性。由于实行这一政策,苏维埃政权集中了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供应了战争的需要,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战胜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敌人的武装进攻,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严重的问题,正常的经济机制遭到破坏,妨碍了生产力的提高,削弱了工农经济联盟。

再加上1920年农业歉收,到1921年春便发生了“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及时总结和明确承认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所在,于1921年3月起改行新经济政策。

参见“粮食摊派制”、“苏俄人民银行”、“新经济政策”条。

上一篇:战略资源 下一篇:战时经济轨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