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本位制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919页(724字)

以国家法律形式强制发行不能与金银铸币相兑换的纸币为本位币,即以纸币当作价格标准和最后支付手段的货币制度。

在人类货币史上最早出现是中国北宋时期(公元960~1279年)发行的叫“交子”的印刷十分粗糙的纸币。发展成纸币本位制则是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彻底崩溃时出现的。

它的历史渊源在于磨损的铸币亦可继续充当本位币,银行券也可代表金银铸币在市场上流通,久而久之,政府便发行当作支付手段的纸币去调节本国经济。

在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时期,工业国家以及一些不发达国家发行的纸币曾规定有黄金准备,如美国发行的联邦储备券的黄金准备为40%,1945年6月降为25%,到1968年2月美元严重危机爆发时才全部撤销。

至此,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国家以黄金准备作为纸币发行的限制,这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纸币本位制跨进了一个极不稳定的阶段,从而为形成国际性通货膨胀奠定了基础。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是:(1)纸币是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基础上产生的,银行券则是在信用关系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基础上产生的。

(2)纸币和银行券发行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需要而发行,后者是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

(3)纸币的最典型特征是它不能兑换成金银铸币,而银行券则可以按面值兑换成一定量的金银铸币。

(4)纸币受流通的内在规律制约,而银行券由于可兑换为金银铸币,流通中的银行券数量决定于金银铸币自身的价值。(5)纸币发行超过一定量便引起通货膨胀,而典型的银行券则不会贬值。只有纸币化的银行券才会象纸币一样贬值。

90年代西欧国家纸币本位制正在向国际纸币本位制的方向发展,其标志是欧洲货币单位将发展成由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发行的统一欧洲货币。

上一篇:殖民地 下一篇: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