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书籍:世界经济学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21:29:58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360页(795字)

亦称要素禀赋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主要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各国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固定不变的。赫克歇尔(Flif Heckscher)在191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二是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素不同。他的学生俄林继承了瑞典学派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接受了赫克歇尔的主要论点,创立了要素禀赋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1)国际贸易只不过是域际贸易的一种。地域是贸易的基本单位,凡一地区具备下述两个条件,可称之为地域。其一本地区内生产要素的分布与流动情况不同于其他地区;其二本地区内各小部分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分布与流动情况虽有差异,但其差异程度比本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差异程度小。

全世界可划分为若干大地域,而各大地域又可分为若干次地域,次地域又可逐级分下去。在域际贸易中,国际贸易比其他域际贸易更为重要。

(2)各种商品都是某种生产要素相对密集的产品。

各国大量生产与出口的产品都是密集使用该国最富有生产要素的产品。例如,劳动力众多的国家通常大量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富裕的国家通常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其原因是一国越是富有某种生产要素,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愈低,因而密集使用该产品的成本也相对的低。

同理,不同类型国家所进口的商品大都是密集使用该国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因而,国际贸易的流向是密集使用某种生产要素的商品从该生产要素富有的国家输出到该生产要素稀缺的国家。(3)国际间各国产品的移动等于生产要素的移动,故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不论是商品价格还是生产要素价格在国际间都有逐步拉平的倾向。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首先对这一原理进行了检验,并提出了质疑。他发现美国的贸易模式与这一原理恰好相悖。故被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