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5页(805字)
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因在教会学院中讲授,故称经院哲学。
11世纪以后罗马教庭确立了自己对宗教和世俗事务的无限权力,教会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经院哲学成为当时包括哲学、道德、政治、经济等一切学术领域的统治思想。它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宣称哲学要为神学服务。
经院哲学家们不从客观现实世界中去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是把“圣经”、宗教教义作为知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
他们推崇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学说,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加以歪曲,作为“权威”的论据,进行形式主义的繁琐论证,判断是非。
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inas)的《神学大全》就是典型的代表作。
经院哲学在道德观念方面宣传博爱、温顺、诚实、禁欲等以欺骗愚弄群众,而封建主和教会僧侣并不遵守。
相反,他们贪得无厌,残酷地进行压迫剥削,过着穷奢极欲、腐朽堕落的生活。在经济观点方面,它论证私有财产制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宣扬私有制使每个人关心自己的利益,从而使社会更有秩序,同时从维护封建等级制出发,主张个人收入要与其社会地位相符合。
它肯定自然经济,重视农业,鄙视商业,认为从土地取得食物、牲畜等自然财富是正常的经济活动,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基础。金银属于人为财富,不应成为人们追求的目的,指责商人惟利是图,反对高利贷。
关于商品价格,它从宗教教义和道德规范出发,提出“公平价格”观点,正确地指出了以生产所耗费的劳动为交换的依据,同时又解释说,如果交换收入不超过与其社会地位相当的水平,就不应视为违反“公平价格”。
经院哲学在13世纪达到高峰,它固守封建观念,敌视新生事物,以僵死的脱离实际的教义束缚自由思想,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逐渐丧失其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