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货币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57页(553字)

一种用货币因素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

20世纪初由英国经济学家R.G.霍特里(R.G.Hawtrey)提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经济中周期性的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流通工具主要是银行信用。

商人运用的资本主要来自银行的信用。当银行体系降低利率,扩大信用时,商人就会向银行增加借款,从而增加向生产者的订货。

这就引起生产的扩张和收入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又引起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和物价上升。经济活动的累积性扩张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

但是,银行扩大信用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在金本位制下要受到黄金储备量的限制。在不能兑换的纸币条件下,为了稳定外汇或防止国际收支逆差过度扩大,信用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当银行体系迟早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转而紧缩信用时,商人得不到贷款,就减少定货,由此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进入累积性紧缩的萧条阶段。在萧条时期,资金逐渐回到银行,银行可以通过贴现政策或公开市场业务使信用扩大,促进经济复苏。

霍特里强调,其他非货币因素也可能引起局部的萧条,但只有货币因素才能引起普遍萧条。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理论把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归因于货币,似乎只要货币与信用能无限扩大,经济就可以一直维持繁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