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71页(2062字)

凯恩斯经济学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创立的。

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了着名的经济学专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他在书中提出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对传统的经济学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被称为经济学中的“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批评传统经济学的二分法,并提出了自己的新的二分法。传统经济学把经济理论分成两个部分:经济学原理和货币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又称价值论,货币学原理又称货币论。前者讨论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后者讨论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这两个部分相互隔绝,各不相通。凯恩斯说:把经济学分成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另一方面是货币理论,这是一种错误的分法。他认为,正确的二分法应当是,一方面是单个行业或厂商理论以及既定数量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和报酬理论,另一方面是从整体来看的产量和就业理论。

凯恩斯的二分法实际上是主张把经济学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微观经济学,另一部分是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的二分法对后来的经济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只是通论的一个特例。这个特例是指充分就业状态。

传统经济学假设,资本主义经济能自行调节,达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这一假设是错误的。

建立在这一假设之上的理论是一种特殊理论,因为充分就业只是各种就业情况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情况是经济活动具有不稳定性,就业情况从充分就业到普遍失业都可能存在,典型的就业水平是低于充分就业水平。

凯恩斯认为自己的就业理论能解释就业的各种情况,包括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他假设,非充分就业是正常情况。因此,他认为,只有他的理论才是一般理论。凯恩斯的通论或一般理论是宏观经济理论,而传统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在理论上用“有效需求”原理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的必然性。

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取决于产量,产量取决于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平衡时的总需求。总需求可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消费随收入而增加,但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少,消费需求是不足的。投资需求取决于对投资的诱因,即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差额。利润率越高于利息率,投资也就越多。

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来解释利润率的决定,认为随着投资的增加,预期的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此外,由于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即人们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愿意持有现金的偏好,利息率的降低有一定的限度。这样,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流动偏好限制了投资,使投资需求也不足。失业的根源正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决定的有效需求不足。第二,在经济政策上否认了自由放任,提出了一套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措施。

这主要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来刺激消费的收入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刺激私人投资的货币政策;以及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弥补私人投资不足的财政政策。其中凯恩斯强调财政政策,特别是举债支出的赤字财政政策的重要性。第三,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用总量分析来代替个量分析,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凯恩斯的追随者,如英国经济学家R.哈罗德、J.罗宾逊、J.希克斯,美国经济学家A.汉森、P.萨缪尔森等人,坚持了凯恩斯的基本思想,并在理论与政策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发展。

这些也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发展主要包括:第一,用IS-LM模型来解释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用加速原理来补充乘数原理,并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分析经济周期。第三,用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来补充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绝对收入假说。

第四,把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长期化、动态化,提出了解释经济增长问题的各种增长模型。第五,投资理论的发展,分析了影响投资的多种因素。

第六,货币理论的发展。第七,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第八,用总供给理论来补充总需求分析,建立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九,把凯恩斯的封闭经济分析扩大为开放经济分析。第十,经济政策的具体化与发展,等等。凯恩斯的追随者在解释与发展凯恩斯的思想时,由于观点不同而分成了不同的流派。

其中最主要的是:以英国经济学家J.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和以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

凯恩斯提出的政策主张成为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甚至当凯恩斯主义无力解释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中的滞胀现象,从而在西方经济学界衰落后,各国政府仍然在执行着“没有凯恩斯主义的凯恩斯政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