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95页(844字)

理性预期的概念是经济学家约翰·穆思于1961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五六十年代建立的各种预期模型,尤其是适应性预期模型没有重视人们的理性。他指出,对实际预期数据的研究表明,厂商在现实中所作出的预期平均地来说比当时的各种模型所作的预测要准确。因此,他对人们的预期行为提出一个新的假设:人们的预期都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期,这种预期本质上和相关理论的预期是一致的。

他称这种预期为理性预期,即在一定的信息集下,厂商的预期趋于完全正确描述现实的理论所作出的预期。

理性预期模型。它是综合变量本身和相关变量信息的模型。某个时期的理性预期价格综合考虑供求和价格等信息。实际价格是需求的递减函数,与之相关的参数是B;预期价格是供给函数,与之相关的参数是R;实际价格、预期价格和供求数量构成联立方程。由这个联立方程求得的预期价格是历史上实际价格的函数,各时期价格的权数是B和R的函数。理性预期模型从以下几方面纠正了适应性预期模型的缺陷:理性预期模型中的权数、参数R和B与模型的结构有关,从而纠正了适应性预期权数为既定的缺陷;理性预期经济模型充分利用稀缺的信息资源;经济预期中一个公开的预期对经济的运行没有实质性影响,它不会给任何人以特殊的获利机会;理性预期模型的形成方式不仅与各种变量的过去值有关而且与模型的结构有关。现实经济中的厂商并不依据复杂的理论模型去进行预测,而是依照过去的经历本能地进行判断,其结果却像是按照模型进行预期。就像鸟儿没有学过空气动力学,能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这表明厂商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因此,理性预期较好地反映了现实的厂商微观行为,从而理性预期具有微观经济基础。

在西方经济学中理性等价于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

理性预期已经成为西方宏观经济学各派广泛使用的概念。

不仅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也为其对立的学派,如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所采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