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配给论
书籍:西方经济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99页(731字)
新凯恩斯主义者斯蒂格利茨和威斯提出的信贷配给论,从信贷市场中信息非对称性出发,论述了利率和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会导致信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信贷市场会失灵,政府干预有积极作用。
在信贷市场中,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银行对于厂商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还款的可靠性也成问题。由于利率反向选择效应的存在,利率与银行收益不是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银行收益可能随利率的提高递增,也可能递减。
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相抵消时的利率是银行的最优利率,这时,银行收益达到最大化。
银行最优利率通常不等于市场出清时的利率,所以信贷市场出现配给。当银行利率低于最优利率时,提高利率能够增加银行收益;当利率高于最优利率时,提高利率会减少银行收益。因此,银行不能仅仅依赖利率去制约厂商,在市场利率高于最优利率时,银行必须运用数量限制的办法,即信贷配给来约束厂商。
当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都在信贷市场起作用时,市场会出现多重均衡,只有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市场出清的利率才会与银行最优利率相吻合,市场处于惟一均衡态。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指出,由于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同时起作用,信贷市场会出现多重均衡态,市场机制失灵,通过政府干预才能纠正市场失灵。
政府推行信贷补贴政策或提供贷款担保,可以降低市场利率,提高借款者的还款概率,改善资源配置,增进社会福利。在自由信贷市场最没有效率时,政府干预最能增进效率。以还款概率来表示借款者差异时,借款者差别越大,市场失灵越严重,政府对信贷市场的干预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