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周期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201页(1133字)

实际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

巴罗在批判货币周期论缺陷的基础上建立起实际周期理论。巴罗通过引入资本市场拓展了货币周期模型,在模型中考虑了政府购买等实际因素,以实际周期理论阐明经济波动,从而开辟了与货币周期论不同的解释经济周期的新思路。

随后,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实际周期的理论文章,并将金和普洛塞的论文《实际经济周期》的题目作为该理论的正式名称。该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之源是技术冲击,分析了波动传导以及货币与产出的关系。

1.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之源。实际周期论认为技术冲击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及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

冲击可分为暂时冲击和持久冲击。在种种实际冲击中,由于技术冲击对经济活动最持久,因此技术冲击是经济周期之源。

技术冲击主要影响供给,所以实际周期理论等价于供给周期理论。

实际周期论认为,技术的冲击具有持续的影响,产出的波动是持续的。技术的随机冲击是负的,经济从较低的水平开始增长;技术的随机冲击是正的,经济从较高的水平上开始增长。产出的变化是永久的,而不是如同自然率假设认定的任何产出的波动都是对自然率水平的暂时偏离。

工资和价格的弹性不是使经济回到自然率水平,而是使经济回到稳定增长的路径。

2.波动的传导。经济周期是经济中所有部门的协同运动。技术冲击同时引起经济各部门变化的情况是不常见的,技术冲击通常发生在某一个部门内,被称为部门性波动源,实际周期论说明个别部门的技术变化能够传导到整个经济中去。

如果出现了一个正的技术冲击,如机械行业出现了机器人,而后,其他能从这项新技术中获益的行业,诸如食品制造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等,将向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定货,从而对机器人的需求增长,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增加工人,就业量和实际工资都增加。生产和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工人的实际工资增加,工人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带动了其他部门需求的增加,生产扩张,从而部门的冲击引起了整个经济的波动。

3.货币与实际变量。实际周期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

名义变量——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

实际周期论的代表人物金和普洛塞在其模型(简称金普模型)中引入货币和银行系统,得出了产出决定货币的结论。他们首先区分了外部货币(基础货币)和内部货币(银行系统的存款)。金-普模型阐明两点:一是内部货币与产出的关系比外部货币更密切,产出运动引起内部货币变化;二是价格运动主要与外部货币有关,与内部货币关系不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