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论经济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236页(802字)

对策论的主要经济学应用包括寡头经济,议价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

虽然模型总是力图构造得便于进行数量分析,但理论本身还是偏于从分析精心设计的模型得到定性的启示。

在只有少数卖主的寡头经济市场上,每个厂商的命运也是受其他厂商行为的影响,相应地,对策论分析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非合作均衡。当追求各自利益的若干个体中已没有一人愿意改动他的策略时,就说这些个体处于非合作均衡状态。纳什(J.F.Nash)提出了非合作对策的一般理论。该理论与张伯伦(E.H.Chamberlin)等人的垄断竞争理论有深刻的联系。纳什和舒彼克(M.Shubik)在研究经济对抗时提出了最优威胁的概念,重新考虑和说明了扭曲的寡头需求曲线和寡头经济的更一般的问题。

张伯伦认为,当竞争者较少时,必须把威胁考虑进去,而当竞争者较多时,主要是非合作对策问题。其他课题包括价格变动时寡头经济的稳定性,价格和商品数量都是独立变量的二头经济、结盟的卡特尔行为、地域竞争,广告竞争等等。

在二人非常和对策的框架内,可以讨论双方在市场上讨价还价、工会和业主的斗争、国际经济谈判等双边垄断范畴的议价(bargainning)问题。议价问题的理论解通常不惟一,是一个集合。

二人议价问题的解是埃奇沃斯(Edgeworth)合同曲线,它与相应对策的核(core)吻合。

每个个体只做自己的优化而不能控制他人的行为,就导向一般均衡。

当买卖双方交易者数目增加时,上述合同曲线就会收缩。如果效用是可转移的和可比较的,对策的核将收缩为一个点,从而竞争均衡是惟一的(参见纯交换经济的核和竞争均衡)。

其他应用包括招标、拍卖等经济学问题。

上一篇:对策论 下一篇: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