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替代战略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407页(872字)

“出口替代”一词是由古斯塔夫·拉尼斯于1973年在《工业部门的劳动吸收》一文(载《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杂志1973年第21卷)中提出来的,意思是指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品出口来代替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

如果说,进口替代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所必须采取的外贸发展战略,那么,一旦进口替代发展到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就应及时地转向出口替代的发展战略。而从实践上来看,一些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不成功或新问题的出现,也迫使他们转而寻求其他的出路,采用外向型的发展战略。从60年代起,一些拉美国家,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的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就开始实行出口替代的外向型发展战略。

发展出口替代工业主要是基于下述考虑:利用本国自然条件好或劳动力便宜等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先进的产品,通过扩大出口来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出口的扩大可以增加就业,提高人均收入,促进工业基础的加强和整个经济工业化,可以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产业结构高级化;由于出口替代主要是加工工业和制造品工业,扩大出口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此外,出口替代工业的发展还可以克服进口替代工业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从目标上看,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是为了实现全面工业化和迅速经济增长。

出口替代战略一般也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在初级阶段,主要以发展加工工业、一般以消费品为主,如食品、服装、鞋帽、纺织品、洗衣机、收录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木材加工品、玩具等等。这些产品的生产方法相对简单,技术易于掌握,投入要素容易获得,而且出口的市场较大,产品的国外需求弹性较大,因而比较容易起步发展,风险也相对较小。

这些出口替代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当其中某些产品的市场容量日趋饱和或生产与外贸的条件已变得不利时,就应当转向机器设备、机床、电子仪器、机械工具、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