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306页(1921字)
【药物出处】:《日用本草》
【概述】本品又名秦椒、蜀椒、巴椒、川椒。为芸香科植物青椒 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或花椒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的成熟果皮。前者主产于东北及江苏、广东;后者主产于四川、陕西、山东、河北等地,以四川汉源产者品质最佳,习称“大红袍”。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种子或杂质。
【药性】味辛,性热,有小毒。归脾、胃、肺、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应用】
1.用于脾胃虚寒,中焦寒盛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如治中气虚寒,腹痛呕吐,常与干姜、人参配用,方如大健中汤;治心腹冷痛,可用花椒炒热,布裹熨痛处;治寒湿伤中或夏伤暑湿之泄泻,则配苍术、肉豆蔻等同用,方如川椒丸。
2.用于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每与乌梅、槟榔等配用。如伴面白肢冷,手足厥逆等寒象者,再配以肉桂、干姜等;若伴身热面赤,烦躁等热象者,再配以黄柏、黄芩等。现本品常用于治疗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
3.用于寒疝腹痛,牙痛。治前者,可与小茴香、荔枝核等配用;治后者,多煎汤漱口或研末擦牙痛处,或配细辛、白芷、荜茇等同用。
4.用于湿疹,阴痒等,可单用或配苦参、地肤子、蛇床子等煎汤熏洗患处。若小儿蛲虫病肛门瘙痒,可单用花椒液保留灌肠。
此外,本品还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用于寒饮咳喘证,多配杏仁、葶苈子同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凡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花椒果实含挥发油,内有柠檬烯、枯醇、牻牛儿醇等。另含有甾醇、不饱和有机酸。青椒果实含挥发油,内含爱草脑约90% 和香柑内酯、苯甲酸、香叶木苷和生物碱。
2.药理作用 花椒有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对肠平滑肌有双向调节作用,即低浓度时兴奋,高浓度时抑制;花椒水提取物能防止四氯化碳诱发急性肝损害大鼠血清 ALT升高,而有保肝作用;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有抗血小板聚集及实验性脑血栓形成的作用;挥发油对11种皮肤癣菌和4种深部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花椒氯仿提取物对疥螨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胆道蛔虫病:用花椒20g,研末,先用50g香油将1个鸡蛋炒黄后,再倒入花椒面,翻炒至似焦非焦,顿服。治疗胆道蛔虫引起的疼痛患者5例,服后3~5分钟疼痛即止。[河南中医,1983,(6):7]② 蛲虫病:用花椒 60 g,百部150g,苦参200g,明矾10g,加水500ml,煮沸20~30分钟,过滤去渣。成人每次用40ml,小儿酌减,睡前保留灌肠,每日1次。共治疗50例,均获效。一般用药2~4次,少数需4次以上治愈。[湖北中医杂志,1981,(3):37]③ 霉菌性阴道炎:用花椒油制成栓剂(每粒重4g),每晚自行放入阴道1粒,5天为1疗程,一般1~2疗程。观察 418例,总治愈率为 82.3% 。[药学通报,1988,(5):291]④ 顽癣:用川椒(去籽)25 g,紫皮大蒜100g。先将川椒研粉,再与大蒜混合,舂成药泥,装入瓶内备用。外敷患处。共治疗久治不愈的顽癣45例,结果经1~3疗程全部治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4):211]⑤ 哮喘:将花椒榨油,制成胶丸(含油量15~30g),每丸含生药200ml,每次服600~1000ml,每日3次,儿童酌减。治疗哮喘急性发作者172例,总有效率78.5% 。[中医杂志,1987,28(12):19]⑥ 回乳:每次用生花椒14~16粒(约0.4g),研粉,装入胶囊内服,每日3次,于产后即开始服用,连服3~4日,观察163例,有效率为93.9%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7,(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