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出路的贸易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412页(636字)

又称“剩余产品出路论”。

最早由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缅甸发展经济学家明特(H.Myint)发展了该理论。

发展中国家利用剩余的、闲置的人力和土地资源生产更多的初级产品,以其剩余部分向国外市场出口,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根据要素的禀赋来进行国际分工和生产,通过国际贸易来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各国的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力可以充分就业,但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大量失业等闲置资源,说明了这种理论是不符合事实的。为此,明特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闲置的人力资源,不花多大的实际成本就可以扩大生产能力,并将国内剩余的产品出口,换回进口商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这一理论可用一图形来说明:

图中曲线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缘曲线,直线表示贸易条件。假定贸易之前的生产配合点为A,此时生产Ox,初级产品和OM1制造品,消费同量的两种产品。A点位置在生产可能性边缘曲线之下,表明未实现充分就业,资源有闲置。

为实现充分就业和资源充分利用,可进行对外贸易,利用闲置的资源,把生产扩大到B点。

在既定贸易条件下,这时初级产品产量达到OX2。以X1X2(=AB)部分初级产品出口,换回M1M2(=AC)量的制造品。消费水平提高了,剩余的人力和自然资源找到了出路,实现了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