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媒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472页(409字)

又译为“(金融)非中介化”。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金融体系中发生的一种现象。当时由于银行管理条例对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Q条例),以及货币市场收益的增长,市场利率高于金融中介提供的利率,致使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存款流出大于流入,储蓄从金融中介流出、由储蓄者直接投资于其他流通工具,特别是股票、债券及其他货币市场工具,从而减少了流进金融中介的资金来源。脱媒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存款机构的流动性造成了严重影响:一方面在存款流失的同时,吸存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则由于储蓄机构的盈利资产多是长期的,利率较低且周转不快,极易造成亏损。脱媒现象也改变了国民经济中信贷资金流向,使小储蓄者不易从金融中介机构借得资金,而那些能在公开市场上筹资的机构则可筹得更多的资金,从而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

自1986年4月1日起Q条例废除,脱媒问题在公平竞争的原则基础上已基本解决。

上一篇: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下一篇:中央银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