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选择性财政政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569页(702字)

一些经济学派对选择性财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和与之相关的赤字财政政策持批评态度,他们的政策观点可以被称为非选择性财政政策。

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学派:①供给学派。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工具的基本目标是扩大总供给以提高经济增长率。他们认为“选择性财政政策”是利用税收、支出的变化调节总需求以谋求经济稳定,但这种政策理论是短期的、静态的。

他们认为,只增加政府支出,提高总需求而不相应增加总供给,则不能克服经济衰退,反而会助长通货膨胀。

因而,财政政策应建立在长期基础上。供给学派主张收入方面应减税,从而增加总供给,促使经济增长;支出方面,应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转移支付,削减社会福利支出,以谋求预算平衡,降低通货膨胀率;另外,也不赞成用发行公债的办法来弥补赤字。

②货币主义学派。他们认为“选择性财政政策”无助于刺激经济增长及降低失业率,反而会引起通货膨胀,降低国民经济增长率。

他们认为,只推行纯粹的财政政策而未伴之以货币调节,那么,这种政策只能在短期内对收入产生影响,而在长期中则会使实际收入不变。原因在于政府支出或税收对于私人支出具有“挤出”效应而不是刺激效应。

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他们否定“选择性财政政策”,认为这种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中暗含着这样一种假象,即个人的消费决策不受政府借债行为的影响。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巴罗通过考察“李嘉图等价”命题(即政府用增税或发行公债来保证财源,其结果是完全相同的),向这一假定提出了挑战,进而论证了人们的跨期最优消费会完全抵消政府赤字财政的影响,即“选择性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