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683页(3438字)

研究不同经济制度下的经济状况和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的一门科学。

按其内容又可分若干分支,如比较经济制度学、比较经济发展学、比较经济政策学等。

比较经济学的兴起与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密切相关。

30年代空前严重的大危机,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与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在经过长期的激烈争论之后,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终于占了上风。美国、瑞典、英国、法国、德国相继采取了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不仅有不同的经济学说作为理论依据,而且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不同的干预形式,遭遇到不同的困难,取得的效果也很不一样。这些都需要从经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说明,需要把比较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使之在理论上系统化。

另一方面,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是可行的,使得同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的西方经济学家逐渐增多。与此同时,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资源配置不当、浪费和效率损失方面的问题。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假定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是采取过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而是采取适当程度的“自由市场经济”,会不会解决资源配置不当和浪费问题,促进经济效率增长呢?于是对不同的经济模式的研究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兴趣。这也是比较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书于1937年出版,它被认为是最早的比较经济学专着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比较经济学有较大的发展。

这时的世界政治与经济形势与30年代已有很大不同。一些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解体和民族独立国家的产生,为比较经济制度和比较经济增长的研究提供了远为广阔的领域。

50年代和60年代内,除了继续对不同经济模式和不同经济干预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外,西方经济学家还对历史上各国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广泛的比较,试图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指导现阶段各国的经济发展。

例如: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究竟是主要由于“内生因素”的作用,还是由于“外生因素”的作用?主要是依靠国民经济本身的积累,还是靠“边疆”的开拓或领土的扩大?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私人的自发作用”(即私营企业活动),还是靠“政府的引致作用”(即国家的指导与调节)?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封闭型”的经济(保持自给自足的经济)比较有利,还是“开放型”的经济(打破自给自足局面,同国外保持经济上的联系)比较有利?如果说后一种经济更为有利的话,那么“开放”程度应当维持在什么样的标准上?如何调节这种“开放”程度?

西方经济学家根据不同国家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但所有这些看法都立足在这样一个基调之上,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必要借鉴于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有必要把本国的有利条件同外部的有利条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找到一条适合于本国的有利的发展道路。

如果把20世纪30年代内因30年代经济危机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而引起的有关不同经济模式和不同经济干预方式的研究,称做比较经济学形成时期(或它的第一阶段)的特征,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初20年内关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道路的研究,称做比较经济学第二阶段的特征,那么,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比较经济学的发展实际上进入了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西方经济学家对于不同经济模式、不同经济干预方式、不同经济发展道路的研究更深入了。

这是与6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政治与经济形势的变化直接有关。

这段时间内,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实行了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少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若干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从而各国之间的收入悬殊程度扩大了。这一切都成为新阶段的比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段时期内,经济学界关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反映了国有化似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到了尽头。国有化与非国有化的比较、高福利支出与低福利支出的比较,使那些把英国、北欧和日本等国经济进行比较研究的经济学家得出了几乎与战后初期的研究结论相反的论点,即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程度越高,可能资源配置失调的情况越严重,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承担的福利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高,可能经济效率的损失越大。

西方经济学家通过比较经济学研究而得出的这些论点,反映了现阶段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复杂性。

但总的说来,比较经济学这门学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至今还处于尚未定型的状态。这可能有以下3个原因:

1.比较经济学的研究要受到经济学一般理论的指导,西方经济学的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一般理论,它们的比较经济研究的观点和方法论上的分歧反映了一般理论上的分歧。这样,不仅不同学派的比较经济学说不可能组合到一起,即使是同一学派的各个经济学家的比较经济学说也不尽一致,从而也难以组合在一起。

当前,西方经济学中要形成一种较有综合性的比较经济学理论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

2.比较经济学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研究领域。

各种不同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型、各种不同的国民经济管理和调节手段的比较,属于宏观的比较经济学研究范围;各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再分配方式、各种不同条件下的厂商活动和消费行为的比较,属于微观的比较经济学研究范围;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各种不同的权力分配形式和价值判断准则的比较,则又属于制度的比较经济学研究范围。因此,要从理论上把宏观的、微观的、制度的比较经济学研究综合到一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比较经济学不仅涉及经济学范围内的各个方面的研究,而且涉及经济学范围以外的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只有对有关学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比较经济学的研究,才能取得较有系统的成果。

正因为如此,所以比较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至今仍然处在需要继续充实内容和建立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但一些局部的、专题的比较经济学研究,以及方法论方面的进一步探讨,必将为比较经济学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前提。

克思主义历来是重视比较经济研究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以英国作为典型来进行研究,但马克思认为把英国的情况与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分析资本原始积累、商人资本的历史、生息资本的作用、地租的演进、工资的国民差异以及大工业所造成的后果等问题时,马克思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恩格斯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分析,对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分析,以及对于资本主义各国工人运动开展的不平衡性的分析等等,也是建立在广泛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列宁采用比较研究方法,研究了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式道路和普鲁士式道路问题,分析了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上的特点,以及阐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在帝国主义阶段的表现等等。可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的、科学的比较研究方法,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当前需要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经济学,对不同的经济制度、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不仅将在实践上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而且必将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