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702页(1639字)

近几年,知识经济的概念频繁出现在一些经济组织的文献中。

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年度报告的题目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世界银行的《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内容是“知识与发展”。可以说“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已经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知识经济指当今正在兴起的、继工业经济之后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资源的经济社会。

知识经济概念的产生主要同经济一些新的发展有关。

首先,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以此为标志,经济社会实际上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智能化的革命,几乎涉及所有经济领域。

其次,人的技能调整和能力开发对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教育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教育已扩展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

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更为便捷,社会发展同教育和知识传播的关系更为密切。再次,企业在研究与开发(R&D)上的投入不断增加,并成为经济增长新的重要因素。

这些现实的变化,都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由工业社会向未来知识经济社会转变的革命。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有许多概念描述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力经济、非物质社会、后工业经济、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科学、新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等等。

知识经济的概念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意识形态及历史的背景。它实际上是现代人类历史发展一些新的特征在经济领域中的反映。社会新发展的关键也许是人类社会传统的主要在物质环境中的生产活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在逐步转变为主要是在知识或文化环境中的生产活动。显然,人类历史发展的这个特征是不可忽视的。

从经济理论的角度讲,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形成重大冲击,主要涉及传统经济学中的稀缺性假设,迫使经济学重新思考经济财富和经济制度的意义和性质。

1.知识与财富:传统的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财富具有交换价值的必要特征(另一个必要特征是效用,即财富的有用性或使用价值)。

也正是由于稀缺性,对资源的使用才有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一项稀缺的资源如果被用于获取效用A,就不能用于获取效用B,反之亦然。因此A是B的机会成本,或B是A的机会成本。经济学所关注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稀缺的物质资源约束下效用最大化的活动。在生产中,稀缺性表现为投入-产出服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实际上是一条生产中的物质规律。传统的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依靠投资的增加和资本的积累,以及社会分工的形成和扩大。但是,知识在使用上并不受物质稀缺性的限制,爱因斯坦的理论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也可以用来建造核电站,可以被美国人使用,也可同时被中国人使用。

当知识成为经济财富时,经济财富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经济的活动又是如何进行的(知识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经济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这是信息经济学或知识经济关心的问题。

2.知识与经济制度:传统的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源具有稀缺性,从而才产生了社会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些问题被经济学称为稀缺生产资源的配置问题。

社会是通过经济制度解决生产资源的配置问题。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资源在使用上具有竞争性,为了维护资源使用的秩序,社会需要规定涉及财富的种种权利和义务。因此,经济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关于财富的权利或产权,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资源,由于知识的使用不具竞争性,那么,赋予知识以财产权利的理由是什么?进而知识经济社会财产制度的内容又是什么?

知识经济概念的出现还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对象,极大地扩展了经济学的内容(参见“知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