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周期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753页(1260字)

狭义的周期是指严格的周期现象,广义的周期是指有周期趋势的不规则波动,如经济周期或库兹涅茨周期。

人口周期一般是指广义的周期。由于出生和死亡的直接影响,所有人口都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显示出波动,其年龄分布也随之产生一些不规则性形态。人口周期一般分为三种。

(1)外加的周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在时间上存在着非季节性周期,如产科医生避开星期日接生;选举前人们的死亡率较低,作为补偿,此后的死亡增加。在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婚期和迁居方面,季节性也很强,特别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和那些居民的住处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例如孟加拉国的极端例子,人口出生率的季节高峰是季节低谷的2~3倍)。死亡率、婚期和迁居的季节变动,可证明是生物学上的、体制上的和经济的影响,而人口出生率的季节性变动的原因还不太清楚。

(2)人口再生产固有的年龄和时间结构产生的周期。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某一事件发生后经过若干时间,这一事件又重新出现,形成事件的周期,典型例子是妇女生育,如果人们观察同年出生的一批妇女,就会发现她们中大多数人在平均初育年龄左右生了第一个孩子,间隔几年后,多数人又在二胎平均生育年龄左右生了第二个孩子,之后,第三个孩子……,最终形成这批妇女生育行为的周期。而从整个人口再生产过程看,某一同批妇女的诞生与她们再生育一批妇女之间(即母亲一代与儿女一代之间)往往存在着25~35年的周期。如果母亲一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生育率不变条件下,其女儿一代的群体数目也相应地庞大,而再下一代女儿的群体数也仍然庞大,这种周期会导致人口出生人数的周期波动,形成庞大同批人群每隔25~35年反复出现的现象。

(3)由经济-人口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周期。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长期波动的周期理论,是在对美国人口经济变动的观察和统计中得到的。美国的人口出生率在20世纪30年代处于低谷,50年代末达到高峰,70年代又处于低谷。许多学者,其中最着名的要数伊斯特林(Easterlin),大约在1960年提出:人口出生率的波动可能反映了年轻的新进入劳动市场的人所面临的经济条件,该条件对大的同批人群不利,而对小的组群有利,这种观点使他能正确预测60年代出现的人口出生率的急剧下降,因为当时较大的同批人群达到了进入劳动市场的年龄。

伊斯特林(1968年)建立了详尽的理论,该理论以广泛的经验调查为依据,提出了尝试性的预言:以代际间隔为长度的人口周期,会使高出生率和低出生率循环出现,即小的出生同批人群由于经济条件的影响(鼓励生育),在他们到达生育年龄时会具有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并生育了大的同批人群;同样由于经济条件的影响(不鼓励生育),当这个规模较大的同批人群到达生育年龄时,会有较低的出生率,继而产生出较小同批人群,如此循环往复。这种周期被称为伊斯特林周期。参见“人口经济增长长波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