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行为-业绩范式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985页(759字)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第一阶段形成的主要理论范式,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涵盖了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范式最初由哈佛大学的梅森、贝恩等提出,后经谢勒(Scherer)等人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结构-行为-业绩范式主要是描述性分析,强调经验研究方法。该范式认为,产业的市场结构(用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产品差异程度、厂商垂直一体化的程度等描述)决定市场行为(厂商的定价行为、研究与开发、广告、产品选择、串谋、兼并等),市场行为决定产业的市场业绩(用价格、生产效率、分配效率、技术进步、利润、产品质量等描述),而产业的市场结构决定于产业的基本条件,如需求弹性,规模报酬程度、技术、替代品等因素。早期的研究主要强调结构、行为、业绩之间如上述的单向、静态逻辑关系,并采用回归分析来验证这种逻辑关系。

典型的结构-行为-业绩研究包括两阶段:首先,对市场业绩进行直接衡量,采用如计算收益率、价格-成本加成等方法。其次,衡量市场结构,以解释行业市场业绩的差异,验证市场结构与市场业绩之间的关系。

但由于计量方法本身的缺陷,数据难以获得,以及该范式本身缺乏对相关因素之间因果联系的分析,结构与业绩之间存在联系的结论没能得到确切的证明。

新产业组织理论以价格理论为基础,并引入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传统的结构-行为-业绩范式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后期的结构-行为-业绩范式不再是单向、静态的,认为行为对于结构,业绩对行业、结构都会产生影响,三者之间存在互动的决定关系。

而且该范式尤其强调对厂商市场行为的分析,从传统的结构主义转变为厂商主义,也削弱了传统范式的描述性色彩,增加了理论分析的力度。

上一篇:产品使用寿命 下一篇:芝加哥学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