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有效规模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987页(516字)

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使长期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的最小厂商规模,是一家厂商最小的效率规模。

来自成本的经验材料统计分析表明,厂商的长期成本曲线倾向于L形,即小的产出水平有大的规模经济,而曲线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平均成本不变,从而存在最小有效规模。最小有效规模可能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区间。

最小有效规模与整个市场相比较时,对于判断市场上的厂商数目很有价值。同时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最小有效规模就是寻求规模经济的理论目标。

测算最小有效规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①成本比较法和投资比较法。成本比较法是通过比较不同生产能力规模下的平均成本,找出平均成本最低时的生产规模,这即是最小有效规模。

投资比较法是比较不同生产能力规模与单位投资额的差异,这是从投入方面计算最小有效规模。②工程计算法。

对多道工序组成的生产线进行分解,然后根据分别计算的各道工序最小有效规模数据,计算实现各道工序最小有效规模的最小公倍组合。

③适者生存法。

其理论前提为规模最佳的企业应在市场上获得最佳绩效。这主要是通过对行业中不同规模厂商的市场占有率的实证分析得出最小有效规模。

上一篇:组织的多部门形式 下一篇:经济利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