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古的战争经济思想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068页(1416字)

指庇古关于战争与经济关系的理论及政策主张。

阿瑟·塞西尔·庇古(1877~1959),是着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后期代表。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重新分割世界领土、谋求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于1914年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历次战争相比,这次战争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战争对资源的巨大需求,进而对国民经济的全面依赖,迫使主要参战国调整本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以适应战争的需要,使经济运行进入紧急的战时经济运行的特殊状态。面对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庇古认为:“这种经济的解剖和经过究竟是怎样?一种经济的结构处于另一种环境之下,如何适应另一种目的及新的需要?实在值得研究。”(引自庇古《战争经济学》,以下引文相同。)正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在系统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经济保障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撰写了《战争经济学》一书。

该书以战时经济为中心,全面探讨了战争与经济的联系以及平时与战时相互转换的机制,主要内容有:①战争与经济相互影响的思想。一方面,庇古认为,在引起战争的各种原因中,“真正的基本原因……最终不外是统治欲和求利欲二者。”他所说的“统治欲”是指强国向外扩张、占有他国领土、统治他国人民的冲动;他所说的“求利欲”是指工商企业家特别是金融家以国家的外交和军事作后盾,建立和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寻求有利的特权。另一方面,战争对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即由于战争的消耗,相对于和平环境下的经济生活,不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牺牲,而且还会因战争打乱国际分工秩序而造成比较利益的丧失。

②战争资源筹措的思想。战争资源筹措包括战争资金的筹措和战争实物的征用。

庇古认为,战争资金主要来源于增加生产和劳动总量、减少个人消费、现有资本的转移以及非战争工业的新投资四个方面。筹集战费主要通过增税、举债和制造银行信用三种方法。

至于战争需要的各种实物资源,则由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实行强制征用。③战时经济统治的思想。

战争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为了支撑战争,庇古认为,国家必须实行干预的特殊经济政策,建立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实施战时经济统制。他根据当时英国的情况,提出战时经济统制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实行物价统制,主要通过政府征收过度赢利税和规定最高物价,控制物价总水平;二是实行生活必需品的定量分配,根据需要与可能,将可供给的生活必需品均等地分配给每个人;三是实行某些生产资料的统制,特别是对一些战略物资,既要实行用途的统制,又要实行购买、制造的统制,以保证战争对这些物资的需要。④战争后经济复员的思想。

随着战争的结束,必然要经历战后经济复员阶段,使战时经济过渡到平时经济。如何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呢?庇古总结欧洲各国经验,其具体做法可能不一样,但基本途径有:一是从速消除银行信用给通货和外汇带来的消极影响;二是尽快促进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三是迅速偿还战时内债;四是逐步放弃经济统制。庇古的《战争经济学》在国防经济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国防经济学家石井洋指出:“战争经济学是研究战争和经济相互关系的科学,它进入学术领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事情。可以这样说,战争经济学是在战火的灰烬中诞生的学问。英国剑桥学派的权威,以《福利经济学》等大小名着知名的A.C.庇古,在1921年就是这门学问的先驱者。”(石井洋:《日本国防的经济学》,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8月,第123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