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古,A.C.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169页(1087字)
1877~1959
英国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900年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翌年任该校经济学讲师,1908年继任马歇尔在剑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席位,直到1943年止。其间又曾先后兼任英国通货外汇委员会委员(1918)、所得税委员会委员(1919)及英国科学院院士(1927)。
主要着作有:《福利经济学》(1920)、《论失业》(1914)、《工业波动》(1927)、《公共财政研究》(1928)、《失业理论》(1933)、《静态经济学》(1935)、《就业与均衡》(1941)、《凯恩斯的“通论”的回顾》(1950)。
庇古的主要贡献是为福利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在1912年写的《财富和福利》一书,到1920年扩展成为《福利经济学》名着,该书为旧福利经济学创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他认为,既然财富的再分配不会减少总收入,并且边际效用是一个递减函数,那么,财富从富人向穷人转移,将会增加社会总福利。
这里反映了他面对资本主义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实际已感觉到保护和关切贫民利益的重要性。
庇古师承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他对马歇尔的经济学说进行了阐释和补充,尤其是在增加成本的工业和降低成本的工业问题上,发展了马歇尔的研究。他抛弃了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观点,阐释了对增加成本的工业课税,对降低成本的工业补贴的福利效应。
他认为这种政策将通过保证生产一个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来增加社会福利。他对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区分,以及他提出的税收补贴的思想形成了外差因素论的基础。
他的消除外差因素的方法已成为着名的“庇古税”。
在货币理论的研究方面,庇古还提出了有名的“庇古效应”。
他认为,在充分就业不足的情况下,降低价格将会使人们持有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从而会引起对商品需求增加,最终导致就业增加。
因此,尽管庇古的整个理论体系属于遭到凯恩斯所反对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范畴,但就其“庇古效应”来说,在凯恩斯就业理论体系中,仍不失为一种有助于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甚至庇古本人到晚年也接受了凯思斯的许多思想。
庇古的着作很多,而且水平较高,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很大注意,只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逐渐被公认为第一流的杰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