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国红军人物志》第451页(1292字)
【生卒】:1897~1979
【介绍】:
江西萍乡人。
又名张特立。地主家庭出身。南昌兴远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参与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任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教员。1920年初参与组织成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任书记。
同年10月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1921年7月到上海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局委员。
留在上海负责中共中央组织工作,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主编《劳动》周刊。1922年1月率代表团到苏联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7月参加中共二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1923年2月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6月参加中共三大。参加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一大,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5月在北京被北洋军阀逮捕,变节自首,长期隐满。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任中共中央工农部部长兼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同年底兼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
1926年1月任中共出席国民党二大党团书记。10月任中共中央驻湖北区委代表。同年底任中共湖北区委书记。
1927年5月中共五大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务委员。任中共参加国共两党联席会议代表。追随陈独秀向国民党右派妥协让步。
1927年7月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后任中共中央代表参加南昌起义,曾阻挠起义进行未遂。后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工农委员会主席。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9月任中共中央南方书记;10月被撤销;11月被撤销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8年6月出席中共六大,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1931年初回国,任中共中央常务委员,支持王明“左”倾路线;5月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
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实行错误战略指导。1932年10月率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入川,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继续推行“左”倾政策,大搞肃反扩大化,在鄂豫皖和川陕苏区错杀了大批革命干部。1935年5月擅自放弃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长征同中央红军会师后,增补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7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9月拒绝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进行分裂活动并企图危害党中央。后率部南下另立中央。
1936年6月被迫取消另立中央。
7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同意南下部队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抗日。同年12月到达陕北保安同党中央会合。1937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其反党分裂主义错误进行了批判,但拒不悔改。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1938年春借祭奠黄帝陵之机,独身离开陕甘宁边区,去西安投靠国民党。
同年4月18日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1949年去香港。后定居加拿大。1979年12月3日病逝于多伦多。
着有《我的回忆》。